当痛风遇上疫情,你该怎么办?

文 / PSM药盾公益
2020-03-25 08:16

作者:广东省药学会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主管药师 郭海花

最近,在药师门诊,好些患者会咨询以下类似的问题:

“药师,哎,居家隔离了一个多月,痛风又犯了,我是不是吃错什么东西了呀?”

“药师,我以前尿酸有点高,但是没痛过,这几天关节有点痛了,我是不是要戒口了呀?”

“……”

2020年春节期间,每家每户家里贮备大量美食,又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为避免传染,人们能做的贡献就是居家隔离,很多人在家胡吃海喝打发时间,没有控制饮食和缺乏运动,引发痛风。

我们常听说痛风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那么高尿酸或痛风患者是否需要控制饮食?如何控制才合理?除了控制饮食就够了吗?还需要注意些什么?下面药师为您揭晓!

一、什么是高尿酸和痛风?

1、高尿酸血症(HUA):是指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尿酸代谢障碍导致血尿酸升高的一种代谢性疾病。通常饮食状态下,2次采集非同日的空腹血,以尿酸酶法测定血尿酸值,男性高于420μmol/L者或女性高于360μmol/L者。


2、痛风:一种由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晶体相关性关节病,与嘌呤代谢紊乱及/或尿酸排泄减少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常表现为急性发作性关节炎、痛风石形成、痛风石性慢性关节炎、尿酸盐肾病和尿酸性尿路结石等,重者可出现关节残疾和肾功能不全。

二、限制高嘌呤就能降血尿酸了吗?

仅仅是控制高嘌呤食物是不够的。

人体内每天产生尿酸约750mg,其中80%来源于自身嘌呤的代谢只有20%来源于食物摄取。尿酸产生过多及排泄过少均会导致体内血尿酸的升高,并且人体对尿酸的代谢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另外与性别、体重、高血压或血脂异常等疾病相关。

高嘌呤饮食更多时候是痛风性关节炎发作的诱发因素,通过限制嘌呤食物的摄入来降低血尿酸作用有限,多数患者不能达到血清尿酸浓度的理想目标值,因此并不能从根本上祛除痛风发作的原发病因。

减轻体重,治疗并发疾病、避免使用可能导致尿酸升高的药物(如利尿剂)及降尿酸药的应用尤为重要。

但是需要强调的是,生活方式改变是治疗HUA的核心,包括健康饮食、戒烟、坚持运动和控制体重。

通过合理的饮食控制,减少外源性嘌呤摄入,对减轻血尿酸负荷,降低痛风发生的风险或减少痛风急性发作的次数有重要的作用。

三、食物应如何选择?

1、建议避免的食物

应避免食用肝脏和肾脏等动物内脏贝类牡蛎龙虾等带甲壳的海产品及浓肉汤和肉汁等。对于急性痛风发作、药物控制不佳或慢性痛风石性关节炎的患者,还应禁用含酒精饮料

2、建议限制食用的食物

(1)高嘌呤含量的动物性食品,如牛肉、羊肉、猪肉等。

(2)鱼类食品。

(3)含较多果糖和蔗糖的食品。

(4)各种含酒精饮料,尤其是啤酒和蒸馏酒(白酒)。总体饮酒量男性不宜超过2个酒精单位/日,女性不宜超过1个酒精单位/日(1个酒精单位约合14g 纯酒精)。1个酒精单位相当于ABV12%的红葡萄酒145mL、ABV3.5%的啤酒497mL或ABV40%的蒸馏酒43mL。

3、建议选择的食物

(1)脱脂或低脂乳类及其制品,每日300 mL。

(2)蛋类,鸡蛋每日1个。

(3)足量的新鲜蔬菜,每日应达到500g或更多。

(4)鼓励摄入低 GI(血糖生成指数)的谷类食物。

(5)充足饮水(包括茶水和咖啡等),每日至少2000 mL。

4、饮食习惯

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进食要定时定量或少食多餐,不要暴饮暴食或一餐中进食大量肉类。少用刺激性调味料。海产品、肉类及高嘌呤植物性食物煮后弃汤可减少嘌呤量。

注意:痛风患者不是完全不能吃肉类和海鲜,蛋白质和脂肪是人体重要的营养物质,我们可以适量食用嘌呤含量偏低的肉类和海鲜,避免进食嘌呤含量偏高的肉类和海鲜,而不是完全摒弃这类食物。

表1 常见动物性食物嘌呤含量

表2常见植物性食物嘌呤含量

(备注:高嘌呤食物:嘌呤含量>1500mg/kg;低嘌呤食物:嘌呤含量<500mg/kg;中嘌呤食物:嘌呤含量介于两者之间的)

四、改善生活方式还需要注意什么?

1、保持充足饮水很重要(包括茶水和咖啡等),每日至少2000 mL。

2、另外,坚持运动,体重管理也很重要。超重或肥胖的患者应缓慢减重达到并维持正常体重。

(采用体质指数(BMI)判定体重状况,其标准为:BMI<18.5kg/m2为体重过低,18.5≤BMI<24.0kg/m2为体重正常,24.0≤BMI<28.0kg/m2为超重, BMI≥28.0kg/m2为肥胖。)

审稿专家:广东省药学会 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主任药师 吴小妹

以上为“药品安全合作联盟”志愿者的原创作品,如若转载请注明作者和来源!

【药盾公益】以中国非处方药物协会、中国药学会,中华医学会等共同发起和成立的公益性组织——PSM药盾公益(公众号:PSMChina),广汇资源,凝聚力量,促进公众用药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