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失调不只关节痛,心、肺恐遭殃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体免疫疾病,除了影响关节之外,还有慢性全身性发炎所引起的并发症。
类风湿性关节炎初期患者可能会关节疼痛,早晨有僵硬的感觉,并可能会持续1至4小时,经过慢慢活动之后才会比较缓解,有些病患也会感到疲倦、全身无力不舒服。
疾病中期,由于关节持续慢性发炎,也连带影响周边的软组织,造成肌腱、韧带疼痛,关节软骨也可能慢慢被破坏。
疾病后期,如果发炎没有控制好,就连较硬的骨头也可能被侵蚀,导致关节变形,可能让手指出现像天鹅颈的变形,还可能造成肌腱断裂,甚至若发生在下肢,可能会影响行动,必须坐轮椅。
除此之外,类风湿性关节炎还可能增加脊椎骨折风险,其主要原因是患者大多为50、60岁,骨质已渐渐流失,尤其是女生通常已进入更年期,骨质疏松的风险更高;加上类风湿性关节炎本身就可能影响骨质,在接受低剂量类固醇治疗时,也会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在多重因素影响下,骨质密度比一般人低,脊椎骨折的风险就比较高。
建议患者可同时进行骨质密度检查,了解骨质疏松的严重程度。想要改善骨松问题,首先要把发炎的问题控制好,减少骨质流失,也可以补充钙质,必要时可考虑使用骨质疏松的治疗药物。
心、肺、皮肤都有并发症
因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全身性慢性发炎的免疫系统疾病,所以它不单单只会攻击关节,也会攻击身体其他地方,例如皮肤,可能合并血管炎,或皮下出现类风湿性结节,结节可能长在骨突起处、伸肌表面或关节周边部位,甚至长在肺里面。有些病患会出现间质性肺炎、肺动脉高压,或者心包膜炎、心肌炎,少部分病患可能会影响肾脏。也有些病患眼睛会被攻击,引起巩膜炎、浆膜炎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引起的并发症
曾经遇过病患来求诊,抱怨的症状不是关节痛,而是下肢有血管炎的问题,造成皮肤慢性溃疡。进一步询问才发现,其实病患也有慢性多发性关节炎,但都不是很在意,直到下肢出现血管炎、慢性溃疡,才接受检查,确诊类风湿性关节炎。经过药物治疗后,关节炎和皮肤溃疡都渐渐改善。
依照疾病活动度,调整药物的组合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方式有几种,包括非类固醇抗发炎药物(NSAIDs)、低剂量类固醇、疾病调节抗风湿药物(DMARDs)。近年来还有针剂或小分子口服的生物制剂,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是一大福音。
类风湿性关节炎药物常见副作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黄金期是在前三到六个月。确诊后,大部分会先使用非类固醇抗发炎药物、低剂量类固醇、疾病调节抗风湿等药物合并治疗,以半年为观察期,如果仍旧没办法控制好发炎指数,就会考虑申请使用生物制剂。根据临床观察,大概二至到三成的病患可能需要调整药物,进入到生物制剂接续治疗。
偶而也有少数患者在初期控制得很好,但是因为长期熬夜、压力太大导致疾病突然发作起来,药物没办法压下来只好使用生物制剂。医生都会依据病患个别状况调整药物种类与用量。
什么是生物制剂?
生物制剂可以通过不同的发病机制来控制身体免疫系统失调所产生的发炎反应,有抑制T细胞、抑制B细胞、或阻断诱发发炎的细胞激素,像是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介白素(IL-6、IL-1)。
使用各种生物制剂前都需要评估病患适不适合,包括是否有乙肝、丙肝、潜在性肺结核等,确定没有问题才能打。打生物制剂后也要仔细监测是否有副作用产生,例如影响肝功能、嗜中性白细胞下降、或血小板下降。在治疗过程中,大概2至3个月就会帮病患抽血检测肝功能、白细胞数目。
正确日常保健,帮助病情稳定
想让病情稳定,患者一定要听从医嘱用药、定期回诊。再来就是生活作息要正常,不可以熬夜,平常要规律的运动,别让自己压力太大,抽烟、喝酒这些都要避免。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保健
饮食方面请正常均衡饮食,减少中药材进补,例如人参、灵芝…等。补品吃多了可能让免疫系统更错乱,疾病就更加严重不好控制。医生都会告诉患者,如果不确定保健食品适不适合,可以带到门诊问医生。患者应避免食用苜蓿芽,因所含成分可能活化免疫系统,造成免疫异常反应。
有关节炎的病患会比较怕冬天,因为冷天气容易让关节比较僵硬疼痛,要尽量做到保暖,如果觉得关节僵硬不舒服,可以适度热敷,缓和疼痛僵硬。
贴心小提醒
类风湿性关节不是不治之症,是一种慢性病,患者应与疾病和平共处。随着医疗进步,类风湿性关节炎有许多药物可以好好控制发炎,避免关节破坏变形,使患者能维持良好生活品质。
提醒患者,务必要按时用药、定期追踪,日常生活要作息正常、规律运动,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不要任意使用补品。如果有任何不舒服,请尽快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