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用药多,各种药物用法有何讲究,你知道吗?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药物常被分为五大类,其中前四类为西药,包括非甾体抗炎药(NSAIDS)、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第五类为植物药制剂。
这么多药物,你是否用对了呢?接下来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非甾体抗炎药——治标不治本
非甾体抗炎药是治标药物,具有抗炎、止痛、退热及减轻关节肿胀的作用,是临床最常用的类风湿关节炎的药物。
近年来,非甾体抗炎药的品种不断增多,它们总体临床疗效没有明显的区别,但不同个体的反应可能有差别。
常见的几种非甾体抗炎药
非甾体抗炎药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症状、肝和肾功能损害,以及可能增加心血管不良事件,在服用期间,要注意血常规和肝肾功能的定期监测。
在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时,应强调个体化原则,根据自身情况科学用药,而不是学别人,擅自用药。
☞ 尽可能了解非甾体抗炎药的不同种类、剂量和剂型,至少在医生开药时,知道这个药是用来干嘛的。
☞ 以“最低有效量、短疗程”为上策,一般先选用一种非甾体抗炎药,应用数日至1周无明显疗效时,应加到足量;如仍然无效则再换用另一种制剂,要避免同时服用2种或2种以上非甾体抗炎药。
☞ 胃肠功能不好的人,尤其是有消化性溃疡甚至出血病史的人,宜选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或在非选择性COX抑制剂时,加用保护胃黏膜的质子泵抑制剂。
☞ 对于老年人,可选用半衰期短或较小剂量的非甾体抗炎药。
☞ 对于心血管高危人群,应谨慎选用非甾体抗炎药,如确实需要使用,应注意慎用选择性COX-2抑制剂。
☞ 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非甾体抗炎药。
改善病情抗风湿药——治“本”,见效慢
在类风湿关节炎尚无法根治的情况下,所谓“治本”,主要是减少或缓解骨关节的破坏,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
目前最常用的改善病情抗风湿药,非甲氨蝶呤莫属了。甲氨蝶呤是一种又便宜又好的抗风湿药物。一般情况下,类风湿患者单用甲氨蝶呤,或与其他改善病情抗风湿药联用,即可达到治疗目标。同时在甲氨蝶呤治疗期间补充补充叶酸(剂量可考虑每周5mg)可减少胃肠道副作用、肝功能损害等不良反应。
所以,一旦确诊类风湿,应尽早开始进行改善病情抗风湿药物的治疗,推荐首选甲氨蝶呤,如果存在甲氨蝶呤禁忌,考虑单用来氟米特或柳氮磺吡啶。
常用的几种抗风湿药但美中不足的是,改善病情抗风湿药强在能治本,却弱在见效慢。大多数人服用3-4周才起效,慢一点的要一个半月之后,更慢的甚至达半年之久。
“慢作用药”也成为它的代称,所以对改善病情抗风湿药,请多一点耐心,切莫随意停药;同时在治疗期间,要定期随访和检查,切莫长期“不闻不问”,一药吃到底,这样很可能害了自己。
生物制剂——异军突起的抗风湿新药
虽然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尚未被完全弄清楚,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患者出现关节的损害,与体内众多炎症细胞因子密切相关。这些炎症因子主要是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以及白细胞介素-1、白细胞介素-6,它们与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结合,就会引发炎症,并在细胞间不断传递,使炎症蔓延。
生物制剂就是以炎症细胞因子为目标,通过识别、结合进而中和或阻断体内过量的炎症细胞因子,从而达到降低炎症反应,防止关节破坏的功效。
常见的几种生物制剂由于生物制剂价格较贵,有人担心一旦用上生物制剂后,就需要一直使用;也有人认为生物试剂是“救命稻草”,担心治疗无效之后就没药可用了,从而抗拒使用生物制剂。
事实并非如此,如果使用生物制剂治疗达标后,是可以逐渐减量的;而且目前有很多类型的生物制剂可以选择,如果出现治疗效果不佳,及时告知医生,以便更改治疗方案。
此外参加生物制剂的临床试验,也在一种选择,不仅可以免费使用生物制剂,减轻经济负担,而且对于检查结果,医生会进行前后对比,治疗的疗效如何,都可以得到明白的解释。
目前有多个生物制剂的临床试验正在开展比如类克、雅美罗、美罗华、尚杰等,可以点击“了解更多”进行报名,不仅可以得到免费的用药指导,解决治疗期间的用药难题,还能有机会免费使用生物制剂哦!
糖皮质激素——火速出击,控制炎症
激素,爱它的人盛赞它为天使,不爱它的人则喻其为恶魔。究竟,激素在类风湿的治疗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
激素治疗类风湿主要的功效在于抑制炎症,它并不能完全消除炎症,更无法阻止关节破坏的进展。所以,激素通常要与改善病情抗风湿药联合应用,如果指望通过单纯增加激素用量来达到治疗关节炎的做法是错误的,这不仅对治疗疾病无益,反而会带来一系列激素产生的副作用,对自身造成更大的危害。
激素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得恰到好处,可以帮助我们摆脱病魔的控制;而滥用,只会助纣为虐,带给我们更多的病痛和烦恼。
因此我们要牢记两个原则:
一是切莫随意用药。别因为肿痛难忍就去寻找激素,也别处于对不良反应的恐惧而一味拒绝激素。要有专业的医生根据病情来评估;
二是切莫随意调整用量。不能随自己的主观感受而擅自追加或减少用量,而以医生对病情的评估为标准。
植物药制剂——传统瑰宝显疗效
除了前面四种西药,中国还有一种植物药制剂,它是从传统中药材中提取活性成分,经过现代工艺精制而成。
雷公藤,自1969年开始用于治疗类风湿,但由于缺乏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科学依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使用。近2年的研究显示,对于无生育要求的类风湿患者,雷公藤单用或与甲氨蝶呤联用,均具有一定的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单用甲氨蝶呤无显著差异,但在使用过程中需密切监测与评估其毒副作用。
此外,如白芍总苷、青藤碱等植物药制剂,一方面为类风湿治疗带来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尚需开展高质量临床试验来进一步研究其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得来说,类风湿的治疗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从踏上求医之路起,就意味着对患者的种种考验,只有坚持正规的治疗才能控制住病情。
因此我们更应该主动参与到疾病诊疗过程中:
初诊时,如实告知经济负担能力;
用药过程中,有不良的服药体验或未预期的药物反应,主动跟医生说明,寻求帮助;
复诊时,对于“换药”“停药”的想法与困惑,勇敢表达,及时与医生沟通。这样,既有助于患者全面理解疾病,理智地权衡治疗方案,又有助于医生正确诊断,精准用药,实现个体化的治疗。
参考来源:2018中国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指南、《类风湿关节炎看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