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科普:是高尿酸伤了肾,还是肾损伤引起了高尿酸,得搞清楚!

文 / 风欲止
2019-07-01 20:35

除痛风性关节炎外,肾病变是高尿酸血症最常见的并发症。痛风性肾病又称为尿酸性肾病,简称痛风肾,是由于体内嘌呤代谢紊乱,血尿酸浓度过高,尿酸盐在肾脏长期沉积结晶而引起的肾损害。慢性痛风性肾病起病隐匿,如果能得到早期诊断和治疗,肾脏病变程度可缓解或停止继续进展;如果得不到及时准确的诊治或者未得到患者重视,则可能导致慢性肾功能不全,最终造成肾衰竭、尿毒症而死亡。

可见,慢性痛风性肾病是痛风患者最危险的并发症,痛风因为肾脏病变死亡的人数高达20%到30%!慢性痛风性肾病如果先有关节病变,然后发现肾脏病变者,容易做出诊断,但也可因忽视肾脏病变而漏诊;在尿常规指标变化显著、关节炎症状轻者,慢性痛风性肾病经常容易误诊。也就是说,高尿酸血症引起的肾损伤和肾损伤引起的高尿酸症,在临床上经常纠缠在一起,因此,搞清楚这两种情况非常有必要。

慢性痛风性肾病有以下特点:

1、痛风性肾病的血尿酸值,升高幅度比尿素氮和血肌酐显著,血尿酸和血肌酐之比常常大于2.5,而且24小时尿尿酸排泄量增加;

2、痛风性肾病的的关节炎症明显,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即使先有高尿酸血症也很少发生痛风性关节炎;

3、痛风性肾病一般病程较长,可达10到15年,通常先有肾小管功能受损而肾小球功能功能受损较轻,肾功能减退进展缓慢;

4、痛风性肾病经肾活检见到双折光尿酸盐结晶即可确诊,经抑制尿酸生成的药物(常用非布司他)治疗后,可使临床症状和肾功能明显好转。

继发于肾病的高尿酸血症有以下特点:

肾病继发的高尿酸血症,是由于各种肾脏疾病使尿酸排泄减少,滞留于体内,使血尿酸浓度升高所致,最常见于肾小球肾炎致慢性肾衰竭伴发高尿酸血症。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生肾功能减退较早,血尿酸和血肌酐都升高,由于肾小球滤过功能减退,患者24小时尿尿酸排出量减少,进而引起高尿酸血症。

1、不同性别患者之间的发病率没有显著差异;

2、发病年龄较早,多见于30到50岁;

3、血尿酸的水平较高,一般超过595微摩尔每升,但病史中痛风性关节炎少见;

4、血尿酸和血肌酐的比值一般小于2.5,24小时尿尿酸排出减少。晚期肾小管功能也可出现问题,尿酸的重吸收障碍,则24小时尿尿酸排泄量也可正常。

慢性痛风性肾病和肾病继发高尿酸血症的鉴别如下:

1、发病年龄。慢性痛风性肾病多见于中老年,血尿酸水平升高明显,且出现较早。肾病继发高尿酸血症多见于青壮年;

2、病史。慢性痛风性肾病关节炎病史明显,肾小管功能受损早于肾小球功能受损。肾病继发高尿酸血症多有肾炎病史;

3、肾功能不全。慢性痛风性肾病患者发生肾功能不全较晚。肾病继发高尿酸血症患者则较早发生肾功能不全,内生肌酐清除率小于25时可出现高尿酸血症;

4、血尿酸和尿尿酸之比。慢性痛风性肾病患者小于3.5,肾病继发高尿酸血症患者大于3.5;

5、血尿酸和血肌酐之比:慢性痛风性肾病患者小于2.5,肾病继发高尿酸血症患者大于2.5。

慢性痛风性肾病和慢性肾小球肾炎的鉴别如下:

慢性痛风性肾病在肾脏病变表现突出而关节病变轻微时,常误诊为慢性肾小球肾炎,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

1、慢性痛风性肾病常病史较长,多先有肾小管功能障碍,表现为低到中度的蛋白尿。慢性肾小球肾炎主要病变在肾小球,以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为主,肌酐清除率明显下降,血尿素氮和血肌酐明显升高,多伴有中到重度的蛋白尿;

2、慢性痛风性肾病多有特征性的关节炎,慢性肾小球肾炎即使有显著的高尿酸血症,也很少发生痛风性关节炎;

3、慢性痛风性肾病的血尿酸值上升比尿素氮、血肌酐更为显著,血尿酸和血肌酐之比大于2.5,慢性肾小球肾炎多小于此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