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治疗的九大要点

文 / 家庭医学
2018-05-26 10:53

您身边的健康管理专家

《家庭医学》

快餐阅读时代 养生江湖风起云涌

《家庭医学》——经得起沉淀的医学科普杂志

主管单位: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中华预防医学会

类风湿治疗的九大要点

文/高家骏 教授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

类风湿治疗的九大要点

类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RA)其疼彻骨,病程缠绵难愈,致残率高,为国际公认的困难重症,但此病并非无药可治“不死的癌”, 患者只要树立治疗信心,采用中药内外兼治疗法,做到下述各点,多可或得满意疗效。

心静如水 无上良药有些人确诊RA后忧虑恐惧,甚至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破罐破摔,不积极治疗。殊不知RA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现代心理学研究证实,慢性精神压力常会引起内分泌失调,抑制免疫系统机能,使免疫力急剧下降,用药不灵。因此,治疗类风湿必须先“反恐”,即反对疾病的恐慌与恐惧。

尽早治疗 降低致残率统计表明,RA病程2年骨侵蚀的发生率为50%,5年为75%;致残率10年为50%,15年80%,20年高达90%,并使患者的预期寿命缩短15~20年。美国医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能降低RA 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死亡率。在RA发病的2~3年内,关节软骨未破坏前早期治愈是可能的。一旦病情发展到侵入性,引起了严重的滑膜炎,骨及软骨受到侵蚀,治疗就困难得多。

针对病情个体化用药因为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有个体差异,需要做到个体化用药。病人要配合医生选择自己最适宜的药物,而这种选择只能是一个试用过程,通过试用摸索出有效合理的用药方法,如首选药物的确定、用药剂量、用药持续时间和维持量等;要联合用药,切勿单打独斗。目前治疗RA的西药,如甾体抗炎药、包括免疫制剂在内的病情缓解药、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等,都不能单独应用制服RA。必须效仿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尽早采用既能迅速改善症状,又能长期控制病情进展的联合治疗,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提高疗效,降低毒性。一般常用一种非甾体抗炎药与一种或多种疾病修饰抗风湿药联合应用。

要打持久战和攻坚战几乎所有治疗RA 的药物无不起效慢、疗程长,最快的疾病修饰抗风湿药也要足量服用3~4周。如甲氨喋砱至少要连用4~6个月;环磷酰胺疗程在3~6个月至一年以上;硫唑嘌呤疗程在3~12个月,维持量要持续2~3年;硫代苹果酸金钠国外有用维持量多年至终身者。药物的有效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如柳氮磺胺吡啶服药的有效率半年为71%,1年为85%,2年为90%。在急性活动期关节肿痛剧烈、血沉持续增高,还要调整药物或加大剂量,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使急性活动期逆转为静止期,以延缓或阻止骨侵蚀的进展。

巧用激素利大于弊激素是把双刃剑,滥用激素弊害无穷。激素具有强大的抗炎、抗免疫、抗毒素和抗休克作用,能使很多RA 患者缓解疼痛,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但要有严格的用药指征。主要用于急性发作期和高热、多关节肿痛、多脏器损害、全身性血管炎等病情严重其他药物无法控制时。其用药原则,是小剂量有效就不用大剂量,适宜短疗程就不长期应用,能口服就不注射,长期大剂量应用起效后要及时缓慢减量或撤停。

生物制剂标靶性强肿瘤坏死因子是RA致病的罪魁祸首,它能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造成炎症和组织损伤。肿瘤坏死因子需要与体内正常细胞的某个部位结合,才能发挥破坏作用。而生物制剂可以在两者之间“插上一杠子”,阻止它们“亲密接触”,不仅能持续有效的缓解症状,甚至可在早期阻止疾病进展。但生物制剂还需联合应用传统的免疫制剂,才能收到良好疗效。荷兰一项研究表明,在其他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坚持应用生物制剂5年,有近20%的RA患者即使停用全部药物后,仍然没有任何复发迹象,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要巩固治疗RA急性期病程在2~6个月至一年左右。如果治疗得当,可完全控制1~3年以上或治愈。若治疗不当或不彻底,多数病人会在3~6个月内急性复发、加重恶化。RA的发病特点是活动期和静止期交替出现,进入静止期时关节肿痛明显减轻或缓解,血沉下降或正常。此时切勿被假象所蒙蔽,如不巩固治疗,就会死灰复燃。

中药治疗优势独到中药可标本兼治,副作用少,适于长期用药。有不少学者借助祖国医学独特优势,中药治疗RA收到良效。

编辑/王博

图片来源于网络

摘自《家庭医学》杂志

文章有用 请赞一个

类风湿治疗的九大要点

★全国邮发代号:36-43 80-151

★微信搜索:JiaTingYiXue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email protected]

★网址:www.jtyxzz.com

★邮购地址:郑州市经二路13号 家庭医学刊社

★健康是福|关爱家人|关注家庭医学|健康一手掌握

我们是您的家庭小卫士|欢迎致电我们!

0371-65968289/ 65954441

扫一扫 健康一手掌握

长按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