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中风、关节炎……气温反复“跳水”,小心这些“降温病”又找上门
杭城的天气经历了上周日的气温飙升到傍晚的电闪雷鸣,前天再度回春,而这两天气温又大跳水。有网友说,这才是杭州“春如四季”该有的样子。
正如民间那句俗语:打了春,别欢喜,还有四十天冷天气。
天气忽冷忽热,一不留神就会让疾病钻了空子。浙江在线记者从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了解到,连续两天的降温,医院的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风湿免疫科等多个科室的门急诊量明显增多。
专家提醒,尤其患有慢病的老年人及免疫力较弱的患者千万不能大意,对于“阳气不足”的患者,此时也是养阳气的好时节。
心血管病患者多了近三成
浙中医大二院专家门诊的心血管病专家周冰之主任介绍,大风和寒潮来临时,受寒冷的刺激,温度骤变容易造成心脑血管突然收缩,血压控制不好,从而诱发或加重心脑血管疾病。昨天心内科的半天门诊看了近150位患者,较平时增加了三成,绝大多数是高血压患者。
今天的门诊里就来了一位“不听话”的老病人,于大姐患高血压有半年了,一直在周主任这里吃药控制得挺好。但是,就是这样不错的状态让她有些麻痹大意,最近一个礼拜自己减少了高血压药用量,险些酿成意外。
“上个礼拜天气好,我两天没吃药感觉血压也蛮正常的,所以慢慢地把药量减了一颗。但是今天早上起来就觉得有点头晕,走路都有些晃,我知道是血压不太好,就赶紧到周主任这里来了,现在血压上面165mmHg,下面95mmHg。”
周冰之提醒,像于大姐这样的情况是非常危险的,忽冷忽热的天气还容易诱发中风。
虽然中风是突如其来的,但是它在发生时往往会有一些征兆,如肢体突然麻木伴有反复瞬间眩晕,一下子感觉说话不灵或吐字不清,以及眼睛突然发黑,几秒钟或几十秒钟后又完全恢复正常。凡是出现这些征兆的人,都必须引起重视,及早到医院进行全面检查。
心脑血管疾病该如何预防?周冰之说,首先一定要注意保暖,饮食清淡,避免大量进补,不能吃太油腻或太咸的食物。另外本身就有高血压的慢病患者要注意控制血压,如果在家控制不好,要及时请医生来调整药物用量,千万不可以随意增减药物。
感冒流鼻涕,要正确区分感冒和过敏
除了心血管的疾病高发,呼吸科里流感、哮喘、老慢支的病人从冬天到现在就没有消停过。浙中医大二院呼吸内科黄晟主任介绍,在最近几天的呼吸科门诊中,有近一半的患者是急性呼吸系统感染,而且多数为原本就有鼻炎、哮喘、心血管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
黄晟主任介绍,忽冷忽热的天气很容易使人受凉而引发风寒感冒,尤其是老人和有基础病患者,由于自身免疫抵抗力弱,再加上春季空气比较干燥,呼吸道黏膜的防御功能受到影响后,极易引发一些呼吸系统疾病,而流感等传染病在这一时期的发病也相对集中。
此外,黄晟说,门诊中发现,有一些患者误将过敏当成了感冒,耽误了治疗。黄晟介绍,春季是过敏问题集中发作的一个季节,千万不能把春季的过敏现象误认为感冒。比如,出现鼻塞、流涕等,并非都是因为“受凉”所致,也有可能是过敏性鼻炎的表现。一般感冒症状超过5~7天,仍未好转,就要注意慢性鼻炎、哮喘等发生的可能。
黄晟提醒,对于呼吸道疾病的预防,除了做好保暖,加强锻炼外。尤其对于患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一定要注意打好“身体基础”。在未发病或者发病早期及时就医,在医生的帮助下科学医治,长期跟踪疾病发展。
类风湿性关节炎好发季,也是防治好时机
除了以上两种常见系统疾病外,对于有过软组织损伤,或曾经骨折、做过手术,或有其他陈旧性外伤的人,到了气候多变的春天,往往会旧病复燃。比如有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一旦受凉,也更容易诱发疾病活动,导致疼痛加重。
浙中医大二院风湿免疫科王新昌主任介绍,在门诊中也出现了一批比较典型的病例,出现莫名地关节疼痛,有的还伴有发红、肿胀;或者早起感觉关节、肢体僵直麻木;腰膝疼痛,活动时有摩擦感或“咔嗒”的声音……
王新昌介绍,中医认为,“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春寒是导致旧伤疼痛的主要原因。中医有句话叫“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所谓正气,主要是指人体的阳气或抵抗力,是人体赖以同自然界气候、病菌等致病因素作斗争的“卫士”。阳虚生内寒,内寒合外寒,所以在初春时节,机体的阳气虚弱,不足以抵抗外界风、寒、湿气候的侵袭,常引起局部疼痛等症候。
想摆脱春季气候突然变化带来的困扰,除了采取“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办法外,更重要的是积极防御,逐步加强机体的抵抗力和适应能力。
对于这部分患者,医院正在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春分贴敷疗法,王新昌介绍,这是总结了国家级名老中医范永升教授团队多年的临床经验,研制的中医药防治风湿免疫性疾病的疗法。
类似“冬病夏治三伏贴”,该疗法可以治疗风湿、类风湿等免疫系统疾病,减轻临床症状,提高机体免疫能力,还可改善中老年患者常见的关节症状,预防风湿免疫病的发生、发展。
你可能会感兴趣:
记者:柴燕宏 通讯员:蒋明
监制:曹漪洁
主编:尉洁婷
责编:赖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