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丨哮喘、胸痛,还需警惕嗜酸性粒细胞心肌炎

文 / 健康盛会
2020-11-18 10:46

嗜酸性粒细胞心肌炎(EM)是较为罕见的炎症性心肌病,可威胁患者生命。近日,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 Cardiology杂志发布了一则哮喘伴胸痛的嗜酸性粒细胞心肌炎病例供大家学习,以便在临床中明确本病及其病因的鉴别诊断。

病例介绍

患者女,50多岁,患有盘状狼疮,处于缓解期,近期有哮喘发作,因用力时呼吸困难2周就诊,同时伴有胸骨下胸痛,放射至下颌。

患者最近三个月体重下降5公斤。检查发现胸部一过性疼痛,双肺湿啰音,无额外心音。十二导联心电图如图1所示。

实验室检查显示白细胞增多(白细胞计数 16.9×109个/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6%,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为59%,NT-proBNP升高到3963 pg/mL(参考水平

问题

接下来该如何处理?

A. 在左前降支置入支架。

B. 开始服用秋水仙碱和非甾体抗炎药,门诊随访4周。

C. 住院期间紧急开始大剂量类固醇、秋水仙碱和大剂量非甾体抗炎药治疗。

D. 经皮紧急引流心包积液。

诊疗经过

经诊断,患者患有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相关的EM。答案应选择C。

患者一开始使用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ACEI、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后来又使用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并且接受了右心导管检查和心内膜心肌活检,结果显示心肌细胞之间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如图3。医生开始给她使用大剂量的皮质类固醇,患者症状有所改善,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也得到解决。

随后门诊超声心动图显示,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从26%提高到41%。后来,又使用美泊利单抗治疗,至今没有进一步的心衰恶化。

讨论

本病例诊断的关键是生物标志物的升高提示心肌损伤,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心脏磁共振成像显示钆延迟强化,所有这些都印证了患者存在心肌损伤。同时,患者并无克隆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既往有哮喘病史,提示患者有EM,其与EGPA相关,以前称为Churg-Strauss综合征。

EM是一种罕见的心肌炎,以心肌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为特征,可以表现为胸痛、急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附壁血栓,死亡率较高,尤其是患者出现暴发性心肌炎时。

本病例需注重EM致病机制的广泛鉴别诊断,包括原发性肿瘤、感染、过敏性免疫反应和超敏反应、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特发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一项最新的数据分析发现,EM最常见的发病机制包括特发性或未知因素(36%),其次是超敏反应(34%)以及EGPA相关(13%)的因素。与EGPA相关的EM常伴有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本例中的患者正是如此。

当患者外周嗜酸性粒细胞大于1.5×109个/L时,应怀疑EM。由于治疗方法不尽相同,因此有必要评估患者是否有克隆性嗜酸粒细胞增多、其他恶性血液病(如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继发性嗜酸粒细胞增多症,或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

通过流式细胞仪和骨髓活检评估,该患者的外周嗜酸性粒细胞没有显示克隆性增多。

心脏磁共振成像现已成为诊断EM的有效工具。钆延迟强化可在疾病过程的早期识别心肌损害,可能具有预后意义。诊断EM的金标准是心内膜心肌活检,对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的心衰患者来说,此检查推荐级别为IIa类。

EGPA相关的EM治疗主要依靠皮质类固醇,但长期应用可能会导致一些不良反应。目前,无需使用类固醇的治疗方法包括羟基脲和α干扰素。最近,白细胞介素-5已被证明在嗜酸性粒细胞紊乱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关键作用,包括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以及EGPA。

参考文献

Karl Gordon Patti, Ari J. Bennett, David A. McNamara. Chest Pain in a Middle-aged Woman With Asth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Cardiology. August 12,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