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呼吸》:信了这么多年的“深呼吸”,终究是错付了

文 / 健康养生我来讲
2020-10-13 01:37

自从系统学习了人体运动解剖学,我就比较注重体态和呼吸,也一直以腹式呼吸来要求自己,且坚信“没有最好的呼吸,只有最适合的呼吸”——这样理解是因为人处在不同的状态当中,比如静止和运动时,对呼吸的需求是不同的。

但是,在看了《学会呼吸》之后,一切都变了,我的认知被这本书敲碎,又重建。

《学会呼吸》封面

《学会呼吸》的作者是帕特里克·麦基翁,他自幼就被严重的哮喘病折磨,在他32岁时开始接触呼吸疗法,后来在系统的学习和实践中,他收获了以往20多年来不曾有过的效果——彻底治愈了他的哮喘病。他也由此进一步发展了“呼吸优化训练”,还陆续在俄罗斯、澳大利亚、美国及欧洲展开培训,为数千人带来了呼吸奇迹。

如果说腹式呼吸关注的是“质”,那么这本书中所讲的轻呼吸的就是“量”。

最初,我随手翻看这本书,就看到了这样一句话“深呼吸对身体有益的说法是错误的”,当即我就吓得把书合上了。

我是一名瑜伽老师,深呼吸对身体有益,这是常识,而这本书直接颠倒黑白的言论让我很不舒服。

我本能的排斥着,就像中世纪排斥哥白尼日心说的欧洲人。

借用一下《甄嬛传》里的“终究是错付了”

直到看见有人为这本书正名,我的好奇心才终于打败内心原有的笃定,我决心把这本书好好看一看。

接下来要敲黑板了划重点了:

设想,两个人一起跑步,一个气喘吁吁,一个气定神闲,那么哪个人的体能更好呢?当然是气定神闲的那位了。

很多职业运动员都明白,运动时第一道门坎不是四肢的强健与否,而是肺功能是否强大。

运动时,运送到肌肉的氧气越多,肌肉的工作时间就越长,也越有力。

虽然氧气是通过呼吸最终进入肌肉,但并不代表呼吸量多身体能够吸收的氧气就多。

人们通过吸气让空气中进入到肺泡当中,接下来氧气从肺泡进入血管,然后血管负责把氧气运动到全身的肌肉,但在血管运动氧气的途中,有一道“门”,这扇门开启的大小,决定了氧气的输送效率和效果。

这道“门”就是二氧化碳浓度,也就是说,二氧化碳浓度高,氧气才能被更好的送到肌肉。但是当人们不断换气,就会导致二氧化碳的浓度降低,从而限制血液中氧气的释放。

运动员训练的目标,就是提高最大摄氧能力

所谓最大摄氧能力,是指进项剧烈、极为消耗体力的运动时,一分钟内身体输送与利用氧气的最大能力。

也就是说,对血液中高浓度二氧化碳的忍耐能力意味着摄氧量可以达到最大限度,从而能给肌肉送去充足氧气。

长期换气过度会导致健康恶化、体力下降,从而降低工作和运动效率,有时甚至导致焦虑、气喘、疲劳、失眠、心脏病等病症,也会引起肥胖等问题。

我曾经是一个特别嗜睡的人,我常想自己还算年轻,也常年保持运动,没有不良嗜好和疾病,怎么会经常犯困呢。

本以为这也许就是了,没想到《学会呼吸》给了我答案。因为我平时做深呼吸太多,体内过多的二氧化碳被呼出体外,这样导致血液中的氧气不能被充分释放,结果就是我经常感觉乏累疲劳想睡觉。

我开始运用《学会呼吸》中的方法,渐渐的觉得白天的困倦感变少了。

这本书中有详细的记录和检测自己呼吸的方法,以及根据不同的人以及不同的阶段给出的呼吸改善方案,但想拥有更好的轻呼吸的前提还得是,亲自去读一读《学会呼吸》,然后实践。

作者:Mitchell,一个几乎每天都看书和练瑜伽的全职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