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枝汤类方治疗风湿痹病医案4则(上)
桂枝汤为《伤寒论》中第一方,医药方家誉之为“群方之冠”。在桂枝汤的基础上增加或减少药味进而形成桂枝汤类方19方,故该方也成为
《伤寒杂病论》中独立的一首药方。我国著名医学临床大师徐灵胎长期研习《伤寒论》,认为每种疾病的治疗都有其基础的治疗方法,只要在该基础之上增减药味且适度适量,皆可达到药到病除的效果。此见解为桂枝汤以及类方的使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桂枝汤类方的变化,张仲景在《伤寒论》以及《金匮要略》中进行了全面的记录,仲景通过对桂枝汤成分增减药味而制成类方,从而对各种疑难杂症进行治疗,这样不但拓宽了桂枝汤的治疗范围,而且还为后人更加方便快速的运用桂枝汤类方提供一定的帮助。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杨卫彬教授认为,桂枝汤方为仲景群方之魁,用于外感可解肌发表,用于内伤可通气血、调营卫、和阴阳、调肝脾。笔者就杨教授临床应用桂枝汤以及类方的医案介绍如下,以窥其应用桂枝汤类方的临床思路。
1颈椎病
宋某,女,35岁,于2013年5月9日初诊。患者平时低头伏案工作较多,近1月连续加班,自觉颈部肌肉酸胀、疼痛不适。2天前晨起洗发后打开窗户通风,1h后觉颈部僵硬,右肩沉重,右上臂抬动困难,汗出,恶风怕冷,舌淡、苔白,脉缓。X线摄片示:颈部椎体生理曲线变直,第3、4椎体骨质增生。西医诊断:颈椎病。中医诊断:痹证,辨证为风邪侵及太阳经脉,经气不舒。治以桂枝加葛根汤加减。处方:桂枝、白芍、防风各12g,大枣、葛根各30g,生姜、甘草各6g。7剂,每天1剂,水煎早晚分服。二诊:颈部肌肉松软,右肩疼痛不适消失,余症状解除。
按:桂枝加葛根汤出自《伤寒论》第14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该方主治的症状为颈部僵硬、疼痛、汗出、恶风、脉缓。方中桂枝、生姜之辛合甘草、大枣之甘,辛甘为阳;芍药一味辛酸为阴;阳阴之味相配,能调营卫、调气血、调阴阳,用于营卫不和诸症。且四阳配一阴,阳多阴少,助卫阳之力大于营阴之力,故可用于风寒表证,有祛寒、解肌发汗之功。方中用防风取其性微温,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之功效。《名医别录》中曰葛根:“疗伤寒中风头痛,解肌发表出汗,开腠理,疗金疮,止胁风痛。”临床中桂枝加葛根汤常用于颈椎病的治疗,证属太阳中风表虚兼经气不利之证。项背乃太阳经脉所过之处,故其病因多为风寒之邪客于太阳经脉所致。
2膝骨性关节炎
席某,女,52岁,于2015年3月4日初诊。主诉:周身酸痛,1月前淋雨后,遂发热,左肩关节疼痛不能上举,向后背,左拇指第一指节红肿热痛,伴两膝关节不可屈伸。就诊时行走不便,自述午后每发寒热,体温38℃,伴背部肌肉发紧,下肢肿胀,情志不畅,焦躁烦闷,舌红,脉象细弱而数。膝关节CT示:膝关节间隙变窄,骨端骨质疏松,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西医诊断:膝骨性关节炎。中医诊断:痹证,证属寒热错杂型。治宜宣痹通络止痛,予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处方:桂枝、炒白术、知母、防风、制附子、甘草、生姜各10g,白芍、炒僵蚕、姜黄、黄芪、白芷、土茯苓各20g,当归、炒麦芽、玄参各15g,葛根60g,大枣、忍冬藤、青风藤、薏苡仁各30g,蜜麻黄6g,蜈蚣2条,细辛3g。7剂,每天1剂,水煎早晚分服。另予血府逐瘀胶囊2盒,每次2粒,每天3次。二诊:症状明显好转,关节轻松,背部肌肉放松,时有心悸,睡眠不实。原方加生龙骨(先煎)、生牡蛎(先煎)各30g。续服7剂。三诊:心悸消失,睡眠佳。前方去细辛、芷,续服7剂。血府逐瘀胶囊续服1周。3月后随访,患者无不适症状。
按:膝骨性关节炎属中医学痹证范畴。《证治汇补》曰:“闭塞不通谓之痹。”该疾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风寒湿气侵入机体内部,气血瘀滞,经脉痹阻,其临床表现为四肢麻木,疼痛不堪。治疗可用“通引荣卫,温润经络”之法,以达到“血气温热则流通自如”之效。另宗《医宗必读》“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旨,治疗中当养血活血以熄风止痛。桂枝芍药知母汤一方来自于《金匮要略》,主要治疗四肢关节疼痛、身体水肿、腿脚肿胀、头晕目眩、呼吸急促以及恶心呕吐等等症状。方中桂枝、防风、麻黄疏风散寒;白术健脾祛湿;桂枝、制附子合用以温测就跑经脉;知母清热健脾,同时还能够牵制它药的温燥之性。治疗中加用血府逐瘀胶囊,取其行气活血之功,以加强活血通络止痛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