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致癌率,却有6000万人“停不下来”,槟榔到底有多暴利

文 / 冷先生商业视界
2020-10-13 12:56

“宁可不要芙蓉王,也要来包槟榔。”

在湖南的街头,熟人碰见了以后,除了相互敬烟以外,还会从兜里掏出两块槟榔。

槟榔,早已经成为湖南人无法抵挡的致命诱惑。

在湖南,槟榔几乎可以出现在任何场所,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酒桌牌局,甚至是商业精英的聚会。

如同东北人的喝酒一样,槟榔对于湖南人而言,早已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

“没有什么是一颗槟榔解决不了的,如果有的话,那就嚼两颗。”

致幻、麻醉,在这个过于清醒的世界中,有了槟榔的加持,一切都可以变得虚幻、迷离。

正是因为槟榔的性质,在医生的口中,这种作物被称为“慢性毒品”。

早在2003年的时候,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中心的报告中,便把槟榔果列为了一级致癌物质,与无砷化合物同级。

在中国的民间,也一直在抵制未成年食用槟榔,号召普通民众戒除槟榔。

但效果甚微。

因为在槟榔产业的背后,隐藏着的是300多万的槟榔产业直接从业者,若是加上食品包装行业,这个数字将达到1000万。

根据报道显示,湖南省拥有食品生产许可证的食用槟榔生产企业有127家,,5000名员工以上的生产企业3家,员工最多的一家企业,员工甚至超过了20000人。

在湖南,从事槟榔生产、销售的人员超过500万,带动相关产业超过400亿元。

仅湖南湘潭一地,每年靠槟榔的经济产值,就可以抵得上整个红牛。

就像香烟一样,吃槟榔的人大多数也都知道60%的口腔癌致癌率,只是在欲望和产业的推动下,没人能够拒绝这种诱惑。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许多不吃槟榔的湖南人眼中,这种作物,成为了他们心中最隐秘的那点痛。

1、槟榔的诱惑

“你见过一包槟榔连中三十包么?你见过一包槟榔中金项链么?你见过一包槟榔中摩托车么?”

在湖南的湘潭,你可以见到。

厂家之所以敢这样设置槟榔的奖品,是因为他们足够自信,以这样的噱头,他们可以换来更多的利润。

最根本的,还是槟榔众多的消费人群。

打牌的时候来一颗,提神醒脑;通宵的时候来一颗,精神百倍;喝酒的时候来一颗,加倍的快乐。

在社交场合当中,无论你处于什么身份和地位,只要递上一颗槟榔,便可以借着这条线延伸到别人的日常生活。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吃槟榔的习惯已经不简单的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而是一种特殊圈层的交流方式。

然而,槟榔在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带来的自然也是挥之不去的“噩梦”。

槟榔所带来的刺激感,会很大程度上破坏人的味蕾,长期嚼槟榔的人,在吃东西的时候口腔多多少少都会有灼烧感。

从医学的角度来讲,这种现象叫做:口腔黏膜下纤维化。

随着纤维化越来越严重,嚼槟榔的患者能够感觉到的味道越来越少,所以需要吃更多的槟榔去刺激自己的味觉。

直至患上口腔癌。

据专家数据统计,2006年长沙的五家权威医院共收治了401例口腔癌患者,其中96例患者有长期嚼槟榔的习惯。

2016年,同样的五家医院,这个数字达到了2108例,其中因长期嚼槟榔而患癌人数占到了1803例。

短短十年的时间,这个数字翻了十倍。

患上了口腔癌后,患者便会经历无休止的痛苦,舌头和口腔黏膜会一点点溃烂,甚至溃烂到脸颊变形。

剧烈的疼痛会让他们无法进食,只能够通过插胃管的方式,或者静脉输液的方式续命,此后便是无休止的手术,直到死亡。

就算侥幸活下来,患者的脸也会遭到很大程度的破坏,从而给患者的心理带来很大的压力。

带着一张破碎的面容,无论走到哪都会被人指指点点:“看,那人的脸,肯定是吃槟榔吃的。”

讽刺的是,当所有人嘲讽完以后,并不会因此而做出改变,该嚼槟榔的,还是在嚼着。

的确,对于一个拥有六千多万人口的大省,几千例的口腔癌患者,的确占比不是特别多。

但谁又能保证,成为那个万分之一的,不是自己呢?

2、槟榔帝国

“我读小学的时候,哥哥给过我一块槟榔,第一次吃的时候,感觉整个人都天旋地转,喉咙像是被掐住一样。”

这是一位湘潭小伙自述的第一次吃槟榔的经历,相信也是很多吃槟榔的人的第一次感受。

“本来我想吐出来,但在哥哥的鼓励下,我一点点感受到了槟榔的刺激,身体变得燥热,兴奋,从此以后槟榔就变成我生活的一部分了。”

就像是香烟一样,对于青少年而言,这些叛逆的东西总是让青春期中的孩子充满向往,在身边人的怂恿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在较早的年纪接触到了槟榔。

与香烟不同的是,槟榔的外包装上并没有注明“未成年人禁止食用”,而且它的价格更为便宜,能购买到的渠道也更多。

而且对于槟榔而言,嚼过以后嘴里也不会像香烟那样有难闻的味道,正是因为这种种原因,槟榔成为了许多青少年优于香烟的选择。

随着青少年一步步加入到了消费槟榔的主力军后,槟榔的消费人群变得更加宽阔,数据显示,槟榔成品在国内的消费人口已经超过了6000万,销量保持着每年约20%的增速。

在如此恐怖的增速背后,除了观念和习惯使然,更重要的是,社会并没有给予正确的舆论导向。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槟榔消费国,印度官方规定,在槟榔包装上必须注明有害健康的标识,像香烟一样。

但在中国的多数槟榔包装上,却大言不惭的写着“耐嚼不伤口”这样的字样,完全是在变相的“欺诈消费”。

就连湖南台的某位主持一哥,都曾站出来为槟榔代言,甚至嚼上了节目舞台。

在这背后,固然有个人的习惯,但也隐藏着一条巨大的利益生产链。

有报道称,在湘潭嚼食槟榔人口比例正在逼近50%,2017年,湘潭从事食用槟榔加工的企业有30余家,年产量20余万吨,就业人员近30万人,年产值超过200亿元。

在谣传中,曾有记者企图潜入槟榔制造的企业,探寻槟榔行业的真相,被几家大厂的老板知道后,放出去了消息,悬赏捉拿此人。

这件事的真伪,空口无凭无法去查证,但从这番谣传来看,足以见得槟榔行业的暴利性。

作为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盲目的打压和取缔槟榔产业,站在利益的角度来看,似乎都不是个明智的选择。

尽管人们都知道,槟榔这种产品,是有害于健康的。

3、被“诬陷”的槟榔?

在中医的记载当中,槟榔具有“驱虫、消积、下气、行水。属驱虫药。”

或许没有人会想到,在大名鼎鼎的《本草纲目》当中,槟榔也是作为中药而存在的。

少量食用槟榔,可以增加肠蠕动、收缩支气管、减慢心率及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等。

因此在南方的民间说法当中,槟榔一度与益智仁、砂仁、巴戟天列为四大南药。

其中,槟榔还是“四大南药”之首。

就连清朝的乾隆皇帝,平日里都有嚼食槟榔的喜好,到了晚年以后为了长寿,最后才戒掉。

只能说,槟榔本身并不是个坏东西,只是它所给人们生理带来的兴奋感,才是成瘾性的关键。

正如一切能够让人成瘾的商品一样,一旦从中找到了“商机”,这件商品便会被各方利用。

比如过去在巴布几内亚地区,当地政府便大力支持槟榔的种植发展,嚼槟榔一度成为当地的热潮。

这个国家的人口总共只有750多万人,有一半的人在经常性地嚼槟榔,甚至小孩从6岁就开始吃槟榔。

尽管换来了经济发展,可牺牲的,是普罗大众的身体健康。

从社会的视角来看,槟榔并不像是环境污染,后者是对于生态和群体的影响,而前者更多的是对个体的破坏。

说得再直接一点,那就是后者出于被动,前者出于自主选择。

这也就是为什么说,槟榔行业久经不衰,为什么没有人像环境污染一样出来抗议。

从烟草产业的视角出发,来对比槟榔产业,其实便不难理解,吸烟和嚼槟榔都是一样的,产业客观存在,选择权利依然在个人。

出于这个角度,整个社会便不必背负太多的道德负罪感,槟榔行业也是同样的。

这一切,无非都是资本运转下的局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