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医疗:“危”莫大于“心死”——急性心衰"从起病到治疗

文 / 生活健康与疾病
2017-07-17 13:04

急性心力衰竭是一种突然发作且没有任何早期症状的疾病。本文将着眼于急性心力衰竭的类型、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心力衰竭的类型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不能泵出足够的血液来满足身体的需要。它可能是急性的,也可能是慢性的。慢性心力衰竭进展缓慢,而急性心力衰竭则是突然发作的。

心脏是个复杂的器官,它有四个腔室,它们有节律地将血液泵送到身体各个部位。如果这些腔室变硬,就难以实现血液充盈;而如果心肌太过无力,就会导致心腔扩张而无法正常工作。

无论是左心或右心,甚至两边都可能出现状况。

左心衰竭是最常见的心力衰竭类型,它的症状主要表现为呼吸短促。

这一类型还可分为收缩性和舒张性心力衰竭:

  • 收缩压影响左心室,使其不能正常泵血。它与急性心力衰竭有关。
  • 舒张性心力衰竭是因血液充盈异常导致的。

右心衰竭可自行发生,但通常伴随着左心衰的出现而出现。这是因为左心问题会增大右心压力,导致其受损。

二、病因

究竟有哪些原因可以让一个看起来健康的人出现急性心力衰竭呢?

急性心力衰竭可能由下列某一因素引起:

  • 过敏反应
  • 肺部血栓
  • 心肺旁路手术的并发症
  • 心脏病发作或心肌梗塞
  • 感染
  • 严重心律不齐
  • 病毒损害心脏

风险因素

目前存在几个风险因素,无论是单独一个或多个联合均可增大心力衰竭的患病率。

风险因素包括:

  • 冠心病
  • 糖尿病
  • 糖尿病药物和其他相关药物
  • 心脏病
  • 心脏缺陷
  • 高血压
  • 心律失常
  • 肾脏问题
  • 睡眠呼吸暂停和睡眠中的其他呼吸问题
  • 酗酒或吸食软性毒品
  • 病毒感染

三、症状

虽然急性心力衰竭的很多症状与其他类型心力衰竭相似,但它们往往更为明显。

例如,可能突然发生胃部和腿部肿胀,以及液体潴留,导致体重迅速增加。另外,也可能出现恶心或食欲不振等症状。

急性心力衰竭的其他症状还可能包括:

  • 咳嗽和气喘
  • 注意力难以集中
  • 疲劳
  • 心律不齐或心跳过速
  • 呼吸短促
  • 虚弱

四、诊断

为了明确诊断,医生将为你进行体格检查,查看个人病史;检查心脏的跳动节律、肺部充血情况;检查腹部、腿部、甚至颈部静脉的液体潴留状况;最后可能还会为你安排额外的检测项目,比如:

  • 血管造影
  • 胸透
  • CT扫描或MRI扫描
  • 血液检测
  • 超声心动图
  • 心电图(ECG)
  • 压力测试

五、治疗

治疗急性心力衰竭的方法和手段,包括药物、手术、和医疗器械等。此外医生也可能会建议你改变原有的生活习惯。

1、药物

在很多情况下,至少两种药物的联合使用是治疗心脏病的必要手段。其中一些药品可产生以下作用:

  • 扩张血管、降低血压以及增强血流量。
  • 降低血压和减慢心律,使心跳节律恢复正常。
  • 增强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跳速度。
  • 防止液体潴留。
  • 降低胆固醇。
  • 稀释血液,降低血栓形成和中风风险。

2、住院、手术和医疗装置

很多人在出现急性心力衰竭时都会选择住院治疗,相关心脏手术种类和医疗操作包括: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或双心室起搏器:这是一种通过使用电脉冲来帮助心室更有效地实现泵血功能的装置。
  • 冠状动脉搭桥术:从身体的其他部位取出一段正常血管来作为血液绕过阻滞动脉的新通路。
  • 心脏泵:在患者等待心脏移植时有助维持其存活的一种机械装置,或者可用于无法行心脏移植的患者。
  • 心脏移植手术:主要用于其他方法均不起效的情况。等待心脏捐献的过程可能是很漫长的。
  • 心脏瓣膜置换或修复:治疗心脏瓣膜缺损。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ICDs被放置在皮肤下用于检测心脏的跳动节律。如果心跳速度变得危险,这个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可使其恢复到正常的节律。
  • 吸氧:住院患者经常需要吸氧治疗,部分患者回家后也需要。

3、改变生活习惯

人们可以通过调整一些生活习惯,从而降低出现心力衰竭的风险:

  • 每日测量体重。体重增加可能表示出现液体潴留。
  • 少盐饮食。盐分会促使液体潴留。
  • 减肥。如果你属于过重或肥胖身材。
  • 限制液体摄入,尤其是酒精。很多心脏相关药品不能与酒精同时服用。
  • 限制胆固醇和脂肪摄入量。
  • 通过平衡运动、冥想和休息来减轻压力。
  • 戒烟。吸烟会增加心率,降低血氧水平,升高血压。吸烟者不考虑行心脏移植。
  • 多锻炼以强化心脏功能。

不过,在您决定改变原有的生活方式前,最好先咨询医生。

(本文由好医友编译自medicalnewstoday “Acute heart failure: What you need to know”,转载请标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