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心力衰竭日|守住心脏病最后的“战场”

文 / 科瑞泰Q医
2020-11-27 10:46

11月26日,是第六个全国心力衰竭日。今年的主题为“用心守护、健康同行”。据统计,目前,我国有超过1100万名心衰患者,70岁以上的老人中,每10人就有1名心衰患者。研究表明,慢性心衰确诊后,5年死亡率高达50%。如何才能更好地认识心衰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呢?

心力衰竭,简单来理解,就是我们原来充满活力的心脏跳不动了,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了障碍,一些脏器或组织得到的血液没有以前多了,或者来自静脉的血液不能正常被回收,肺部淤积血液,就会出现一系列症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综合征。

各种心血管疾病,包括冠心病、高血压病、风心病、心肌病、心肌炎等,最终都会导致心脏出现病理性改变,心肌收缩力减弱,发生心力衰竭。急性心衰往往迅速造成死亡,而慢性心衰对生命的伤害是一个长期过程。

比如我们熟知的高血压,高血压患者的心脏在收缩时为了把血射入周围血管,就要多出力,就会出现代偿性的病理改变,医学上我们称之为“左心室肥厚”。而心脏长期超负荷工作就会出现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发生的诱因:

1.感染:呼吸道感染最常见。

2.心律失常:房颤最常见。各种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均可诱发或加重心衰。

3.血容量增加:高盐饮食、输液过多过快。

4.过度劳累、情绪激动。

5.治疗不当:不恰当停用利尿药物和血管扩张药物等。

6.原有心脏病加重或合并其他疾病。


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1. 心力衰竭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的气短,包括劳力性呼吸困难;因气短不能平卧位休息,需高枕卧位或坐位休息;已入睡突然憋醒被迫坐起伴呼吸困难,坐起休息后可缓解;最严重者为急性肺水肿

2. 咳嗽、咳痰、咯血。

3. 乏力、倦怠、头晕、心悸。

4. 少尿及肾功能损害。


心力衰竭的治疗:

心力衰竭的治疗不仅包括短期内改善症状,还包括防止和延缓心衰的发生,改善长期预后和减少死亡率。是一个长期的综合治疗。

1、病因治疗:积极控制原发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等。

2、去除诱因:避免感冒、输液过多过快、过度劳累、情绪激动、停药等。

3、合理休息、适当控制钠盐摄入、健康的生活方式。

4、合理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心力衰竭治疗的基石,改善心力衰竭预后药物主要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

5、超滤、心脏再同步化(CRT)、体内埋藏式自动除颤器(ICD)、心脏移植等。

6、坚持运动:适当的运动可以改善心脏功能,改善症状,减少不良情绪,使身体充满活力。运动还可以降低体重、改善血液循环和降低血脂,这些对于心力衰竭患者很有益处。


心衰患者应学会自我监测,以便对出现的各种症状和所用药物的毒副作用及时发现,如出现气短、乏力、夜间憋醒、咳嗽加重、泡沫状痰、倦怠、嗜睡、烦躁等,可能为心衰的不典型表现,均应及时就医。

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心血管内科李晓春主任,从事临床工作34年,擅长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高血脂、心律失常、心肌病、心包疾病及周围血管疾病的诊治,在互联网医院远程为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