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病一年内反复住院3次!是大夫医术不行吗?是我们忽略了预防
上午门诊,61岁的心衰患者王大娘又来住院了。这是塌今年第三次住院。这几天天气转冷,王大娘又重新出现了憋气、腿肿的毛病。复查了一个心脏超声,提示心功能严重减低,左室射血分数(EF值)只有30%。四个月前住院时射血分数还有37%,病情再一次加重了。
患者半坐在病床上问我:“张大夫,我这才出院4个月就又喘了,今年都第3回住院了,咋回事儿呢?出院的药每天都吃,是药不对路吗?”
很多心衰患者都是几年甚至十几年的病史,可能已经走遍了本地的大小医院,看了众多医生,换了不少用药方案。如果心衰复发,往往首先认为是药物效果不好。病人产生这种疑问完全可以理解,但是这也凸显了心衰日常维护时的误区——只重视药物治疗,而忽视了预防心衰发作的诱因。
由于心衰的特殊的发病机制,预防发作的诱因已经成为了心衰防治的重中之重!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这位心衰患者大半年来的发病经历:
王大娘确诊心衰已经七八年了。今年1月份,患者肺炎发作,在社区诊所里输了5天消炎药,结果不但炎症没退,憋气反而更厉害了。于是来到我这里住院。经过正规的纠正心衰治疗,王大娘恢复的不错,日常生活以及遛弯都不再出现憋气。出院时嘱咐好按时吃药,并且告知她少吃盐,避免暴饮暴食,小心着凉感冒。
一开始患者做的还不错。可是过了2个月,患者觉得身体恢复不错,胃口也好了,过年前后走亲戚多了起来,家庭聚会时吃喝不再节制,虽然药依然每天吃药,但还是再次出现憋喘第二次住院了。第二次出院后患者总结了经验教训,少吃盐,避免暴饮暴食和劳累,都已经半年没犯心衰了。可是立秋之后天气突然冷了下来,王大娘受凉后再次发病,便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心衰一年之内反复发作,常见两组情况:
其一、药物出了问题。
其二、日常预防出了问题。
先来说说用药。
由于心衰药物治疗的不断完善,国内药物治疗与国际的接轨,无论从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还是新型抗心衰药物的应用,中大型医院,尤其是三甲医院,都已经形成了成熟而正规的收治与随诊体系。
通过各种检查手段明确心衰的来源,是心肌病、心脏瓣膜病还是缺血性心脏病?然后针对病因给予相应治疗。通过各种改善心脏预后、抑制心脏变形的药物延长下一次住院间隔。再通过各种利尿、强心药积极改善症状。加之定期门诊复查,根据病情调整药物使用,现如今的心衰致死致残率较前已经大大降低。
只要去正规的大医院心内科就诊并坚持复查,药物治疗往往不成问题。
再来说说日常预防。
很多心衰患者往往把药物当成心衰治疗的核心,以为药物治疗后心衰就可以去根。
其实不然。一旦身患心衰,这病根儿便会跟随患者一生。
心衰发病的核心过程是心脏形态结构发生了病态的变化,从而导致心脏血液循环能力的减低,而这种心脏的结构的改变是不可逆的。所以,即使通过药物治疗改善了症状,只要再次出现加重心脏负荷的诱因,心衰还会照样发作。
有的患者会问了,心脏难道没有抵抗心衰的能力吗?有啊!在心衰的早期,正是依靠人体自身的保护和代偿能力,还能维持心脏的正常血液循环,此时不会出现心衰症状。当出现症状时,恰恰就说明,你的疾病已经超出了身体可以自我承受的范围。所以心衰症状出现以后就是心脏功能加速下滑的时期。
即使积极的药物治疗也只是起到“减速刹车”的作用,而无法恢复发病前的正常状态。一旦心衰再次发作,心功能便再次加速下滑,心功能也只会愈来愈差。对各种发病诱因的抵抗里也越来越低。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心衰患者发病早期可能几年一住院,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变成一年住一次,甚至一年住几次院。
而什么是诱因呢?简单的说,只要能加重心脏负担(增加人体的活动量或是消耗量)的情况就是。比如饮食不节制,吃得多喝得多,血液循环就多,心脏负担就重;吃盐多,大量的盐分也会让体内水分增多,多余的水分也会加重心脏负担;着凉,人体受凉后会应激性的增加产热,从而增加新陈代谢,而心脏承担着整个过程的传输,负担自然就会大增,再加上着凉后有可能出现感冒、肺炎等情况,心肺功能同时增加也会诱发心衰。此外,劳累可以增加心脏负荷也是显而易见的。
所以,现今国内外的心衰治疗专家将预防心衰诱因作为疾病防治的另一核心。药物治疗与预防诱因齐头并进,不分伯仲!少了谁都不行!
王大娘的病情告诉我们一个事实:药物治疗是控制症状的方法,各种新药的出现也可以改善心衰的预后;但是由于心衰导致的心脏伤害是不可逆的,如果不能积极预防发病诱因,下次犯病只是时间问题。正规的药物治疗+积极的诱因预防缺一不可,才是正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