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栓塞,心脏骤停!厦大附属心血管病医院果断使用“神器”——让产妇绝处逢生
▲清醒后的年轻妈妈通过手机看到了自己的孩子
台海网4月19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李方芳 通讯员 刘云芳 文/图)几天前,家住漳州的小张和小林夫妻,原本正幸福地期待宝宝的降生,但小林在生产时却突发羊水栓塞,历经8次抢救,一度心脏骤停。
27岁的年轻母亲生命垂危,在接到紧急求助电话后,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医生立即携带神器“ECMO”,连夜赶往当地医院会诊和转运病人回厦,两地医护携手全力以赴击退了死神。现在小林已度过危险期,生命体征平稳,宝宝也终于可以回到妈妈的怀抱。
导报记者从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了解到,自2017年初开展ECMO技术以来,在多学科团队协作下,该项技术快速发展,目前已为近70名濒临死亡、传统观念中已回天乏术的急危重症患者应用这一生命支持的终极急救手段,在与“死神的拉锯战”中抢回了宝贵的救治机会与时间,开展例数为目前省内最多。
什么是ECMO?
ECMO是体外膜肺氧合的英文简称,其核心设备就是“体外膜肺”,可以暂时替代人体内心脏和肺的功能,为疑难重症患者带来生命的奇迹。
凶险羊水栓塞新妈妈不幸中招
4月4日是小林分娩的日子,根据她的身体状况,漳州当地医院的产科医生为她进行了剖宫产,6斤重的健康宝宝顺利出生。但就在手术台上,小林突然子宫出血,量大且急,随即出现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陷入休克。医生判断她突发了羊水栓塞,这是一种因为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从而引起急性肺栓塞、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猝死的严重分娩期并发症。这种病发病率不高,但起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极高。
在当地医院的重症室里,经过8次艰辛抢救,小林依靠极限剂量的强心、升压药勉强维持了生命体征,但此时她的心脏已不堪重负,心跳最快每分钟近200次,血压几乎测不到,再继续下去就会出现多器官衰竭,情况十分危急。
“必须使用最后的生命支持手段——体外膜肺氧合(ECMO)了。”4月8日晚上9时许,正值清明假期,求助电话打到了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在院方的大力支持下,接到任务的ECOM小组赖可可主任带领团队在一个小时内整装待发,携带ECMO设备奔赴漳州。紧张而冷静的跨城抢救开启,9日零点左右,ECMO顺利与患者连接,两根比血管稍细的导管分别插入患者动静脉,引出的静脉血通过体外膜肺进行氧合后,再经动脉流回产妇体内,暗红色的血液变成了鲜红色,生命通道被打通了!
随着ECMO开始运转,小林的血氧饱和度开始回升,但情况仍不容乐观,必须转运回厦进一步诊治。救护车深夜疾驰,凌晨2时,在ECMO小组的一路守护下,接着仪器的患者平稳转运至心血管病医院。
生死一线间ECMO团队紧急救治
在医院重症监护室(ICU)里,经过医护人员昼夜不息的救治和护理,9日凌晨3时许,患者的血压出现了波形,情况终于开始好转。历经57个小时体外循环支持,小林的自主循环逐渐稳定,于11日早上顺利撤下ECMO,次日呼吸机也撤离了。在病情稳定转出ICU后,小林将在医院继续接受后续康复治疗。
她的丈夫张先生告诉记者,现在小林已经能自主喝点粥,每日在医生和护士的悉心指导下进行锻炼,虽然还不能自己亲手抱抱宝宝,但每每看着手机里的宝宝视频,夫妻俩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喜悦。“真的特别惊险,当时听说老婆发生了羊水栓塞我都蒙了,多亏了漳州医院医护人员当机立断的全力抢救,还有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高超的急危重症救治水准。”一直陪伴着妻子,眼看她在“鬼门关”走了一遭的张先生连连道谢。
赖可可主任表示,能从死神手中夺回产妇宝贵的生命,除了医护人员的密切协作,多学科共同攻克医学难关,ECMO的运用至关重要。当患者在常规抢救措施无效时,ECMO可以临时替代心肺功能,为命悬一线的患者带来生命的奇迹,在一定程度上它也代表了一家医院、一个地区急危重症的救治水平。“从开展第一例ECMO开始,医院团队也一直在追求质量与技术的进步。曾有个10岁的孩子爆发性心肌炎,死亡率也极高,在使用ECMO帮助其挺过最艰难的时刻后,孩子顺利康复出院。而许多心脏病患者,脱机出院后,心功能都维持在很好的水准。”心血管病医院心外科副主任吴锡阶介绍,作为区域内解决心血管急危重症的医疗中心,越来越多濒危患者转诊或慕名而来,医院ECMO技术已常态化开展,成功率超过了欧美国家40%的平均水准,且不断突破年龄、体重、病种等技术禁区。今年6月医院搬迁至五缘湾新址后,不仅会新添多台可移动式ECMO设备,更将与胸痛急救网络深入对接,让这项技术向院前急救延伸,为更多心血管急危重症患者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