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布医改1个月数据:副主任以上就诊人次减少15.9%

文 / 健康点
2017-07-04 18:32

5月8日,健康点从北京市卫生计生委获悉,自医药分开综合改革1个月以来,监测到医疗机构的普通门诊就诊人次为855.5万,减少11.9%;副主任及以上号别就诊人次为208.2万,减少15.9%。

同时,三级医院总门急诊量减少15.1%,二级医院总门急诊量减少7.2%。一级医院及社区服务中心门急诊量增加3.4%。

截至目前,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已经推行了一个月,参与改革的医疗机构达3600多家。

我们首先回顾一下改革的核心内容。2017年4月8日发布的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京政发[2017]11号)提出了一个目标:到2017年底,公立医院药占比(不含中药饮片)力争降到30%左右,百元医疗收入(不含药品收入)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到2020年上述指标得到进一步优化,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长稳定在合理水平。

改革要点包括:

第一,取消药品加成、挂号费、诊疗费,设立医事服务费。医疗机构全部取消药品加成(不含中药饮片)和挂号费、诊疗费,所有药品实行零差率销售,设立医事服务费,实现补偿机制转换。

调整后的医事服务费纳入医保。拿普通门诊来说,三级医院医事服务费为50元,医保定额报销40元;二级医院医事服务费为30元,医保定额报销28元;一级以下医疗机构,医事服务费为20元,门诊定额报销19元。

第二,实施药品阳光采购。鼓励和规范集团采购、医疗联合体采购和区域联合采购,进一步提高医疗机构在药品集中采购中的参与度,降低药品、耗材价格。

第三,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项目价格,提高中医、护理、手术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和技术难度高、执业风险大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逐步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首先选择435个项目进行价格规范。

举个例子,根据北京市发改委的信息,“PET肿瘤全身断层显像”和“PET/CT肿瘤全身显像” 这两类大型检查,如果包含头部显像,则价格标准为7000元/次;如果不包含头部显像,则标准为5000元/次。

第四,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分级诊疗政策体系,健全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推进紧密型医联体与专科医联体建设,提供连续性的医疗服务。

目前,北京分级诊疗的重点工作是建设医联体。根据北京市卫计委的统计,截至2017年4月底,北京市50家核心医院、558家合作机构共同组成了53个区域医联体,覆盖北京16个区。2016年,北京市共有26.4万余人次通过转诊渠道就医,比2015年增加了137.4%。

同时,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等4类慢病用药,统一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采购和报销目录。根据健康北京的报道,社区的用药目录已经扩大到700多种。针对符合条件的患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也推出了两个月的长处方。

第五,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大力推行非急诊预约诊疗服务,推广知名专家团队服务模式,规范服务流程,改善患者就医体验。丰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容,使居民享受到更加便利的就医、转诊服务。

5月8日,北京市卫计委公布了医改四周以来数据的具体变化。

就门急诊量变化来说,与2017年3月相比(下同),4月8日至5月5日之间(下同),三级医院总门急诊量减少15.1%,二级医院总门急诊量减少7.2%。一级医院及社区服务中心门急诊量增加3.4%,一些普通病常见病逐步分流到基层医疗机构。

就急门诊费用变化来说,北京市三级医院门急诊次均药费,减少9.6%;住院例均费用减少4.1%;住院例均药费减少17.7%。二级医院门急诊次均药费减少14.8%;住院例均费用减少14.1%,住院例均药费减少24.0%。

就药占比变化来说,所监测医疗机构的药占比为36.8%,下降5.6个百分点。其中:三级医院的门急诊和住院总药占比为34.1%,下降6个百分点;二级医院的门急诊住院总药占比为40.4%,下降5.4个百分点。

从药品采购方面来看,药品阳光采购平台累积订购金额51亿元,累积节约药品费用约4.2亿元,节省幅度达8.2%。

最后,北京市CT、核磁检查工作量与2017年改革前相比,增加了5.5%和20.1%,费用减少了45.5%和24.4%,共节省费用1.1亿元。

随着大医院诊疗人次不断下降,北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强。

北京市蓟门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正在上门给新生儿进行日常检查。该中心针对不同服务人群,推出了不同的服务包。

“就诊量大了!原来社区的全科号每天200,现在要每天300。原来我们是三个医生白班,现在得四个医生了。” 北京市丰台区南三环一位医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她每天早上8点上班,如果赶上晚值班,需要工作到晚上7点钟。

这位医生也坦言了自己的工作感受:“医改后我们全科医生很累,真心没有那么多精力管理那么多人。早期工作量会很大,但是我相信后期会好起来的。一个感受就是患者知道家庭医生概念的太少了!我们每天都需要给他们解释。有很多病人是过来拿药的,但光拿药是不行的,你得给他们指导,他慢慢的就信任你了。但也有很多人,不相信社区医生的建议,好像我们不是医生一样。一些大医院会开一些中成药,但患者如果肝肾功能不好,我就会建议患者停一部分中成药。我想要想做好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工作,需要时间,也需要更多全科医生。”

从具体的采访信息看,还有不少地方需要进一步衔接。比如推出长处方服务,健康点在采访一些社区全科医生时发现,长处方和目前的医保政策不太兼容。

西城区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医生说:“如果高血压高危病人需要阿司匹林这种药品,但按照医保的支付要求,只有冠心病患者才能开阿司匹林。因此,医生就需要给患者加上冠心病的诊断结果、需要用降血脂的药品,但事实上他没有冠心病。还有一些问题,就是考核医生的各个部门之间衔接不太顺畅。例如,医保的重点是要控制费用,而且是单笔费用,但没有考虑患者一年费用的整体情况。医疗机构虽然为了节约医保费用有所结余,但没有奖励。最后,病人的病历和健康档案在机构之间还没有实现互联互通,我们也看不到患者在其他机构的就诊情况。”

另外,家庭医生薪酬激励方式也有待改善。部分医生还反映,医改后工作量加大了,但收入并没有显著提高。特别是社区的医事服务费,虽然普通门诊由原来的2.5元增加到20元,但是这个费用依然较低。

作者 | 王建秀

微信号 | wangjianxiu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