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在玻璃板下的那张告知函

文 / TopMD
2018-04-22 21:05

《子琳为您读健康》第325期

撰文/医学科普作家 子琳

受访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大内科主任 心内一科主任 主任医师 吕树铮

本文已刊发于人民日报《民生周刊》健康医药专刊

微信公众号:TopMD

在众多冠心病患者之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谁都治不了的冠心病,得找吕树铮”。那么这位叫吕树铮的大夫又是谁呢?他就是北京安贞医院大内科主任、全国疑难冠心病介入治疗中心主任、国务院政府津贴享有者,也是国内开展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第一人。认识吕教授还是我早年间在电视台健康节目工作的时候。

吕树铮忙活了一辈子,到了安享晚年的年纪却迟迟没能退休。因为他在疑难冠心病的诊治上,有很多医生都搞不定的专长。他的患者多来自全国各地、走遍大江南北,他们说,吕树铮是他们最后的希望。

在大家的印象当中,身披白大衣的大夫们似乎都是冰冷严肃的,但吕树铮大夫却给我和很多心血管病患者都留下了不一样的印象,这个大夫非常幽默,时常会跟大伙儿逗逗贫。不管是做节目的时候还是看病的时候,抑或是在生活当中,吕树铮大夫都说着一口标准流利的京片子,像极了单口相声演员,平时有谁不开心,他一句话就能把你逗笑。

他喜欢做科普,总能在电视台等各大媒体见到他给老百姓普及心脏疾病知识的身影。晦涩难懂的医学知识从他嘴里说出来就变得那么的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又有趣,总能在寓教于乐当中让听众理解并深刻记忆。

那天我早早就来到了安贞医院,跟着吕树铮大夫出门诊,那天门诊上来了几位患者让我印象很深刻。

很多患者走出诊室时几乎都会说这样一句话:“来您这看完病我一点儿心理负担都没了”。得了重病的患者到了他的门诊都没有了当初的那份惶恐和紧张……

门诊故事一:山东大汉遭遇房颤,一脸无助来求诊

“吕主任您能不能赶快给我做个射频治疗?我真是担心我这个房颤复发啊!”

这位50多岁的李先生在妻儿陪同下,从山东老家赶来吕树铮的门诊,来时一脸无助,操着一口浓重的山东方言和医生诉说着自己的病情。要说当医生也挺不容易的,不光要会看病,还得能听得懂来自祖国各地患者的各种方言。

原来这位来看病的李先生在年轻时血压就很高,但并没有积极治疗,久而久之就引发了严重的房颤。虽然说后来又做过两次射频消融的治疗,但也都不太成功。所以那天自打他一踏进吕教授的诊室,就要求医生马上给他再次做射频。

李先生来看病时准备充足,把过去检查治疗的片子和化验单都带来了,吕树铮先是表扬了他,因为来看病时把以前做过的检查结果都带来,可以方便医生的诊断,可以给不了解你原先病情的医生提供有益的参考,让大夫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病情作出准确的判断,别看这只是个简单的小事情,但却是很多患者都忽略的和没做到的。

吕树铮给李先生耐心分析了再次进行射频治疗的利与弊,并奉劝李先生不要再做手术了。因为长期的房颤,窦房结功能长期被抑制,恢复心律之后,后半辈子可能要依赖心脏起搏器生活了,所以还不如控制心跳次数,加强抗血栓治疗更稳妥些。

通过询问吕教授得知,李先生的医保地点并不在北京,于是开了个药单让他回到老家再去拿药,这样可以节省很多费用。他还说,能少吃药就少吃药,然后为李先生减掉了两种不必要的药。

门诊故事二:为了耳朵来看病,却被医生识破体内致命隐患

紧接着,一位70多岁的老爷子被老伴儿搀扶着走进吕教授诊室。可这个老爷子挂吕树铮的号却是被耳鼻喉科大夫推荐过来的,这又是咋回事?

“吕主任好,我最近得了中耳炎,马上要做手术。但因为我心脏本来就有点问题,所以耳科的大夫说让我来心内科看看,让您给我做一个手术风险评估。”看完检查结果,吕教授就发现了这位患者的问题所在,是个“资深”风湿性心脏病患者。

因为咱们的生活水平都提高了不少,所以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现在少之又少,现在很难再碰到这样的患者。而且,一个小小的听诊器其实就能听出这种疾病的特点。所以看病的时候他还没把身边的学生叫上,让他的学生用听诊器学习此病。

可按理说,这么严重的风湿性心脏病在好几年前就应该做换心脏瓣膜的手术,可这位老爷子为啥就一直拖着不做呢?当吕树铮问起他不做换心脏瓣膜手术的缘由时,这位患者却这么回答:“我儿女工作特别忙,家里小孙子没人照顾,我得带小孙子,而且我觉得我自己的病也没那么严重啊,风湿性心脏病导致的腿肿什么的一些症状我都没有啊,没必要开大刀换心脏瓣膜,所以我一直就没把这个手术换瓣膜的事当个事儿。”

“等到腿肿了再来治,恐怕神仙都没辙了。”吕树铮给这位患者耐心的解释了风湿性心脏病的严重危害。他说,虽然早期的风湿性心脏病不需要手术治疗,但像你这样病情已经这么严重了,一旦说最后发展到了心衰,那时候你再想去手术治疗可能都来不及了,因为那时候手术风险会很大,死亡率也会升高,术后的心功能也很难恢复到可以正常活动的程度。

吕大夫的这番肺腑之言让他决定等中耳炎手术一做完马上就去更换心脏瓣膜,及时拔除自己身体里的这个致命隐患。明明是因为耳朵来看病,却被心内科大拿识破了一个致命隐患,这位患者真的是幸运!

上午的门诊一直出到了中午一点多,回到办公室,两个菜,一小兜米饭,午饭却就这样简单的吃了几口。因为马上还有一台手术,不仅如此,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很多患者等着他救治……

而就在他办公桌的玻璃板下面,压着一张告知单:“贵科室吕树铮医生第二季度个人剂量检测值超过了国家标准规定的调查水平,必须调离放射工作岗位”,整张通知单上的这句话尤为显眼。

你知道吗?吕教授他们做的这个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可以把心梗患者从死亡线上拉回来,但对他们来说却是在损耗生命。原来我也采访过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

在手术室中间、紧贴手术台的那个“庞然大物”就是高辐射的大型X光造影机,这是介入手术必用的一种设备。它就像医生的眼睛,能够将患者的病变部位看得一清二楚。但这也说明了另一个问题,医生手术的时候要全程暴露在X射线的照射内。

60多岁的吕教授每天穿着30多斤重的铅衣,冒着X光射线辐射,在手术台上连续几个小时为患者手术,与死神赛跑。从医三十多年他的身体也垮了,双侧股骨头坏死,腰椎和膝盖也出现了严重的疾病。

他和我讲起很多年前他年轻时候的事情,那时候经常一做手术就是一整天,从早上7点做到凌晨1点,一口饭也顾不上吃。半夜下了手术,当患者都转危为安,他却忍着腰疼腿疼踏上回家的路,扶着栏杆、拄着拐杖回家那都是“家常便饭”。但是他觉得医生嘛,这个职业本来就是就是救死扶伤的职业,所以也不该有什么怨言。

说到这其实我挺想跟大家讲讲吕树铮医生的故事,因为可以说他是他们那一代医生的代表,代表了一个时代和一段特定的岁月,所以一路走到今天实属不易!

珍惜学习机会

1966年正值文化大革命。那时的吕树铮只有14岁,才上初一。辍学之后不得已去当了建筑工人,每天的工作就是砌砖,非常辛苦。别的工友晚上都靠打牌、聊天来打发时间,而吕树铮则与他们不同,他对知识充满了渴望,喜欢看书、喜欢钻研。

因为工作需要,他要学习建筑学和结构力学,而这两个学科很抽象难懂,数学和物理是它们的基础。当别的工友都在睡觉的时候,吕树铮却在黑暗的库房里,支起一盏小灯泡儿,拿出那时没有学完的数学和物理课本,自学了起来。他说,正是这种带着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去学习的方式,才能够把知识学的更扎实。

就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十年后吕树铮等来了一个机会,而这个机会改变了他一生。1978文化大革命刚刚结束就恢复了高考。渴望知识的12届学子们,都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一起竞争考大学。

吕树铮的父母都是医生,所以他想传承衣钵,于是就报了医学专业。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凭借着多年的努力自学,考上了首都医科大学。

把握住了机遇

刻苦努力再加上具有当医生的天赋基因,大学时期的吕树铮总是名列前茅。连续三年担任班长并获得三好学生。按照当时的规定,这么优秀的学生在毕业后是可以自己挑选工作单位的。于是1983年毕业后,吕树铮选择了北京安贞医院。

因为母亲是心血管医生,所以他选择了心血管科。当时,著名医学家、中国胸心血管外科奠基人、北京安贞医院第一任院长吴英恺教授,负责新生的分配。他建议吕树铮去体外循环科或者小儿心外科。因为吕树铮在外科上非常有造诣。在他还是学生的时候,去一家医院实习,做过一个阑尾炎手术,只用了17分钟,创了那家医院的记录。

吴英恺教授说,小儿心外科是心脏外科里最顶尖的科室,技术最复杂,受人尊重,而且有去瑞士出国深造的机会。在1982年,要是有个去瑞士学习的机会真是太难得。但吕树铮禁住了诱惑,铁了心就要去心内科。那一刻,他在心内科从医的职业生涯就此开始。

当建筑工人的那段经历,让吕树铮变得格外坚强能吃苦。在工作上,别人都不愿意干的活儿,他都抢着干。逢年过节别人都不愿意加班,他就来加班。吕树铮觉得,这些大家认为很苦很累的活儿,和他当年做建筑工人相比真的是差远了,根本算不了什么。所以在1989年的时候,医院把唯一的去法国深造学习的机会给了吕树铮。

在法国学习和生活的两年,把吕树铮造就的越来越强大。他学到了最先进的冠心病介入技术。那时的法国无论是生活条件,还是医疗水平都比中国要好很多。多数人到了法国根本就不想回来,觉得回国没法活下去。吕树铮在法国那段时间,一个月能挣1500美金,但他还是决心回国,因为当时在国内冠心病的介入治疗还是一片空白。

吕树铮怀揣着一份事业心回到了祖国,希望在国内做出自己的天地,即使回国后他一个月只能挣56块钱人民币。

有悟性

年轻时的吕树铮就曾经做了一台支架介入手术只用了11分钟,打破了世界纪录。

1991年吕树铮在国内开展了第一例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而且是从法国回来下了飞机即刻手术。这例手术距离他在法国做的最后一台手术都没超过24小时。

当时有过这样一个数据,冠脉造影的死亡率高达10%。但有一个反复发作心绞痛的患者却踊跃报名。因为他听说,有一个从法国留学回来的大夫手艺很厉害。从那时起,患者就把生的希望寄托在吕树铮身上。

这台做的非常成功,一个多小时就把濒临死亡的患者救了回来。曾经在国内做这种球囊扩张术如临大敌,需要整整一天的时间,还要集结麻醉科、心外科、体外循环科、放射科的大专家一同手术。吕树铮的这台手术,开创了中国冠心病介入治疗的新历史。从那以后,国内的介入治疗就变成了一台常规的小手术。

很快,吕树铮在国内又开创了几个第一。1991年,吕树铮开始处理高难度的CTO病变(慢性闭塞病变)。1992年,他在北京安贞医院开展了全国第1例冠心病急诊球囊扩张术。1994年,又在冠心病患者体内最早植入支架,率先在全国开展左主干病变支架术。

慢慢的,吕树铮做的疑难介入治疗越来越多。那时,像冠状动脉三支血管病变、急性心梗的患者都是难题,没有医生敢触碰。当时吕树铮年轻,胆子也大,在法国又做过很多类似病例,所以这么难的手术也都给完成了,这让很多同行都觉得不可思议。

当时国内的学术交流活动,大家都晒自己做的病例,吕树铮因为做了国内第一例支架介入治疗,又做了好几台高难度的介入,于是一炮而红。中国那时刚刚发明出药物支架,数量也是非常有限的。而这第一个药物支架,就提供给了吕树铮。因为当时只有他一个人看了说明书之后就能顺利完成手术,他也是中国使用药物支架的第一人。

为了让更多的临床医生精通这门手艺,吕树铮创办了“中国冠心病介入沙龙”,从2002年开始每年1月都会举行。云集了国内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大腕儿,从医学临床实践出发,围绕手术策略技巧,在医生之间相互交流经验,解决临床问题。受到心血管介入医生的喜爱,受益匪浅,创办15年以来,参加的医务工作者越来越多。

吕树铮是个有梦想、有情怀的医者,虽然在2013年的时候医院对他下了硬性规定,让他不要再做手术。但这几年,他依然亲自做了200多例高难度的介入治疗。就算患者病情并不复杂,吕树铮也会来导管室,亲自给科里的医生们指导手术。这把年纪还奋斗在一线并非一件容易事,一生的执着付出只为当初的那份梦想,也为了培养医师队伍,也是为了给更多患者生的希望。

受访专家:吕树铮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大内科主任,心内一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中央保健会诊专家。

兼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心血管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专科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副主编、《心肺血管病杂志》副主编等。

先后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学进步奖6项,承担国家“十五”、“十一五”、“十二五”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一项,发表学术论文两百余篇,主编学术专著7部,参编8部。

作者:子琳

资深医疗媒体人,医学科普作家,健康节目主持人,TopMD平台创始人。人民日报《民生周刊》健康医药专刊、《北京晚报》等多家媒体特约作者,北京乳腺病防治学会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医学科普训练营讲师团首批讲师,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首批成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经历与成就:原北京电视台健康节目导演,访京城三甲医院名医上百位。2017年出版《京城名医坐诊:治好常见病,你该这么办》获得国家卫计委宣传司指导、《健康报》主办的中国健康科普创新大赛十佳网络人气奖。获得搜狐最受网友喜爱健康媒体奖、一点资讯年度金榜、中国医疗自媒体联盟十佳特色自媒体等多个奖项。

多次做客北京广播电台交通广播及CCTV《科技之光》,受邀到各类学术会议为医生做医学科普写作技巧讲座。在搜狐、网易、腾讯等各大网站开设《子琳为您读健康》专栏(现更名为TopMD)收获过亿阅读量,创造多篇100万+医学科普文章。

TopMD团队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内容或品牌合作,医学技术推广,请添加微信btv88527。欢迎关注TopMD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