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级期刊发话:年轻女性更容易“伤心”!
奉劝各位女性朋友们,别没事瞎操心,放松心态、快乐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作者丨一条锦鲤
来源丨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精神压力所致心肌缺血(MSIMI)在冠心病患者中比较常见,和精神紧张状态下血管调节异常相关,合并有MSIMI的冠心病患者预后也常常较差。年龄相似的心肌梗死患者中,女性死亡率要远高于男性,且女性中MSIMI的患病率更高。此外,一些研究也表明年轻女性中精神压力导致的心肌缺血率在逐渐升高。
近期,这一现象引起了学界的注意,因为无法用已知的心梗危险因素解释。
在众多不明的危险因素中,抑郁、收入水平低、心理社会因素似乎得到了尤其关注。与同龄男性患者或老年女性患者相比,心理创伤、抑郁以及主观压力在年轻女性患者中较为常见。最近,研究团队提出了心理社会环境对于年轻女性在早发性心肌梗死中占主导因素这一假设,其研究结果发表在心血管顶级期刊《Circulation》上。
该研究发表于《Circulation》上
喏,先开看看这项研究~
该研究纳入了从2012年8月-2016年5月,年龄≤61岁,并在过去的8个月中因心梗入院的150名女性、156名男性作为实验组,以及112名社区居民作为对照组(其中包括58位女性、54位男性)。
在光线较暗、温度适宜的安静房间里休息30分钟后,实验组和对照组对象都会进入标准刺激程序。受试者会在2日到1周内分别在静息状态下、精神心理压力状态下以及生理性压力状态下接受3次锝99m心肌血流灌注显像。
TIPs:
•压力对血管的影响反映在哪?
对于血管收缩程度和微血管功能会通过指端脉流量振幅(PVA)测定,试验过程中最低PVA作为压力幅值(stress amplitude),最后3分钟平均值作为PVA基线。周围动脉张力测定比值小于1代表血管收缩反应。指尖反应性充血指数(RHI)会用来反应周围微血管功能。PVA分别在静息状态及反应性充血状态下收集,间接测定内皮功能。
• 如何判断“伤心”程度?
心肌灌注情况以0-4计分,0为正常,1为可能正常,2为不正常,3为严重不正常,4为无灌注,应激时、静息时以及差异得分将分别加和计算。差异得分≥4定义为存在心肌缺血,≥3定义为存在MSIMI。在每1个节段,心肌缺血的意义为灌注异常、或预先存在异常有加剧(相同节段存在两个及以上血管狭窄或同一血管狭窄影响两个节段)。
• 还要看什么?
试验涉及到社会心理因素,包括疾病史、身高体重、之前的血管造影数据、行为、社会、健康状况等信息也会被引入。抑郁症状通过贝克抑郁量表评测,压力和焦虑通过科恩知觉压力量表和状态特质焦虑问卷评测,重型抑郁以及创伤后精神紧张性精神障碍诊断参照DSM-IV标准。
2倍!女性更易受生理、心理压力的影响
在实验组中,女性患者的社会人口学分布和社会心理特质都更加不利,且预后较男性更差。不利因素包括低收入、教育水平低、抑郁程度高、创伤后精神紧张性精神障碍、主观知觉压力,而焦虑在性别中没有统计学差异,且以上不利因素在对照组中没有体现。
结果发现,在实验组中,女性患者的社会人口学分布和社会心理特质都更加不利,且预后较男性更差。与男性心梗患者相比,女性心梗患者的冠脉阻塞程度更低,左室射血分数更高。静息状态下收缩压更高,心率更快。但内皮依赖的血流介导血管扩张(FMD)和RHI在静息时基本相似。
此外,在患者组和对照组中都可以发现,女性在精神心理压力状态下的心率收缩压乘积(RPP)较男性有轻度增高,精神心理压力后的RHI更低且降低幅度更大。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精神心理压力后存在微血管功能障碍。且女性患MSIMI的患病率是男性的2倍,女性在生理性压力导致的心肌缺血中也接近男性的2倍。
压力下血流动力学、血管和主观反应在性别间的差异
因此,研究结果表明,心理社会、临床风险因素以及压力状态下血管反应能预测女性患MSIMI的风险,且微血管功能障碍及精神心理压力状态下的周围血管收缩与精神压力所致的缺血仅可在女性患者中观察到。
说了这么多,这个试验到底想说啥?
女性群体中MSIMI高发可能与微血管功能障碍以及交感神经兴奋介导的血管反应相关, MSIMI的发生的主要原因与冠心病的冠脉阻塞不同,而与血管扩张不全或收缩更强相关。这一微循环功能障碍模型尤其适用于女性群体,且与现阶段缺血性心脏病的病因假说相一致。在生理性压力情况下,女性相较于男性也更容易发生心肌缺血。
虽然MSIMI与生理压力下的心肌缺血有微小重叠,但生理压力下的心肌缺血在男性和女性群体中均不能用静息状态下的微血管功能和精神心理压力下的血管舒缩反应来预测和解释。一定程度上证明这两种缺血存在不同机制。
尽管在现阶段,大众对于心血管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高患病率高病死率有所认识,但年轻女性对此类疾病的了解仍较欠缺,且自身存在患病高危因素。单就美国来讲,65岁以下女性的心梗住院率有显著增加,现阶段心梗病死率在逐渐下降,但此年龄组女病人较其他组别的病死率下降不显著。传统意义上的心肌梗死高危因素不能解释这一现象,而且,如果不能确定年轻女性群体中高发心肌缺血的原因,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则无法积极有效地开展。
年轻女性中MSIMI以及心肌缺血的高发病率连同不良社会心理特质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也许未来可以在这些方面加以规避从而降低年轻女性群体中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
锦鲤的Q&A:
笔者认为这个研究还是很有道理的,毕竟紧张的时候手凉是真的,生气的时候呼吸困难也是真的,钱包被掏空的时候心痛也是真的
……
在此送给各位仙女“四个多”:多学习、多看书、多运动、多睡觉。已知的危险因素能控则控,压力和抑郁也都尽量排解,而至于穷,我也很绝望
……
Q: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A:不能改变的有年龄、性别和遗传:45岁以上的男性以及55岁以上的女性;可控制因素: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以及糖尿病;可改变的:吸烟及缺乏运动。
Q:精神压力所致心肌缺血是什么?
A:心脏作为泵动力器官且兼具神经内分泌功能。患者发生神经内分泌功能紊乱时的最初表现可能是神经或精神相关症状,而非心血管疾病症状。紧张、忧虑或愤怒等情绪会使冠心病患者处于高度精神压力之中,进而导致心肌缺血,我们将这种情况称为精神压力导致的心肌缺血。
Q:精神压力所致心肌缺血治疗包括哪些?
A:药物治疗方面以抗抑郁药物为主,β受体阻滞剂可以缓解症状。同时精神科医生可以进行心理干预治疗从病因角度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