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天约1500人死于心脏性猝死!学会这7招能救你一命
有一种疾病,来势凶猛,死亡率高,让人措手不及——心脏性猝死。
近些年,关于心脏性猝死相关新闻屡见报道,但很多人对于导致心脏性猝死的因素、危害及防治的认识程度还远远不够。
点击播放 GIF/408K
针对中国互联网用户开展的“2017年心脏性猝死全国认知调研”结果发布:
调研共收集了来自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358个城市,共计12247份有效问卷。
结果显示:
大部分参与调查的网友都听闻过心脏性猝死事件的发生,但对于心脏性猝死发生的高危因素、预防知识却知之甚少。
近四成(39%)参与网友不知道心脏性猝死是可以预防的;对于心脏性猝死的有效预防方法知晓率更低。
目前每年我国心脏性猝死发病人数超过54万,相当于每天约1500人因心脏性猝死离世。
在所有猝死的人中,有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患有心脏病,据统计,70%的人因为没有得到急救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受访专家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 张澍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侯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教授 华伟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 宋庆桥
北京同仁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教授 王吉云
猝死“盯上”了这些人
此次调研结果发现,很多网民对于心脏性猝死的高危因素知晓率极低。
阜外医院张澍教授介绍,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包括以下几类:
冠心病、曾经发生过心肌梗死者、心脏射血分数过低者、心力衰竭(心脏泵出血液的能力不能满足人体的需要)者、有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史者、曾经发生过心脏性猝死者以及有心脏性猝死家族史者。
曾经发生过心脏骤停后被抢救过来的人群,再次发生心脏骤停的可能性很大。
这部分人群一定要提高警惕,早预防,早治疗。
专家表示,一些综合因素也会导致中年人易发心脏猝死。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是40~50岁,其中,男性猝死风险是女性的4~5倍,但女性在绝经后患病风险会增加。
压力过大
这在白领、企业家中最为常见。工作压力大使交感神经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许多猝死就发生在精神过度紧张、情绪差、连续加班后。
膳食结构不合理
很多人应酬多,常吃高脂、高胆固醇的食品,大量饮酒、吸烟,这都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会增加猝死几率。
忽视体检
上述高危人群更容易因工作繁忙而顾不上体检,或自以为根本不用体检,从而耽误了病情。
此外,年龄大于45岁的男性、大于55岁的女性,吸烟者、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胆固醇血症患者、有家族遗传病史者、肥胖者、缺乏运动及工作紧张者,这些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也是猝死的最危险人群。
猝死前的5个征兆
宋庆桥介绍说,猝死的发病征兆并不多,特别是有特异性和有价值的征兆。
点击播放 GIF/8K
年轻人大多认为自己身体素质好,不太在意健康状况,有点儿难受的感觉,通常不会立即就医,而一旦出现恶性病因,往往猝不及防。
1
胸部疼痛反应
疼痛反应是猝死的发病征兆中,最易被我们抓住和感知的信号。
当感到胸部出现剧烈、紧缩、压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过气时,就要提高警惕。
2
可能导致猝死的潜在病因
比如,是否有易形成血栓的病史。
如果工作性质是久坐或长期站立,血液循环不好,当病情发作时,除了疼痛外,若还有憋气、明显的紫绀、口唇发紫、血氧下降等,就要高度怀疑可能是肺栓塞。
对于主动脉夹层患者,发病征兆是剧烈疼痛,而且在疼痛的同时会伴有重度的血压升高。
3
冠心病猝死率高
冠心病的猝死率最高,心绞痛和心梗都是包括在冠心病里面的。
典型的冠心病表现是胸痛,一般发生在胸骨后方,整个边界不是很明确,它的面积会适当大一点儿(跟手掌面积差不多),或者说不清到底哪疼,主要是闷痛的感觉。
心绞痛服药后,几分钟到十几分钟症状就会缓解,而针扎的刺痛或者是“按着疼”的感觉往往跟心脏关系不大。
4
恶性心律失常可导致心源性猝死
发病时,没有疼痛的感觉,更加让人猝不及防。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心脏跳动突然紊乱,导致其没能有效地射血,进而打断脑供血,以致所有的器官供应被打断,包括心脏自身。
如果救助不及时,人马上就会不行了。
5
大血管堵塞来不及反应
大血管的根部突然一下就堵塞了,还没来得及感到疼痛,人就不行了,这种情况多发生在有基础病史的人群中。
突发心脏性猝死如何急救
突然发生、出人意料是心脏性猝死最为可怕的地方,因为很多人发病不是在医院,而是在家中甚至是公共场合,使得及时抢救变得困难。
心脏骤停急救越早越好
美国心脏协会统计结果显示,80%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家中,意外发生时,周围的人从拨打120到获得救助的时间超过5分钟。
研究发现,倒地1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救活的概率为90%;2分钟内为60%;超过10分钟几乎为零。
心脏骤停后急救越早,救治成功率越高。如果能在急救人员到达之前的几分钟内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将大大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把握“黄金4分钟”
专家指出,对于心脏骤停患者的救治有“黄金4分钟”的说法。
当患者出现心脏骤停,大脑皮层耐受缺氧时间仅为4分钟,随后脑部等重要脏器就会因缺氧而发生坏死。
心脏骤停大于4~6分钟,脑组织会发生不可逆的损害,心脏骤停大于10分钟将脑死亡。
当家人出现呼吸或心跳中止症状时,应在10分钟内进行如下抢救:
第一步,拨打“120”或“999”紧急呼救。
第二步,让患者头部后仰,下颌上抬,头部偏向一侧,使呕吐物尽量流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果患者带假牙,需要摘掉,避免抽搐时造成危险。
第三步,做有效的心脏按压。
具体方法是:
两手手掌重叠,手指抬起,放在患者的心前区(胸骨下1/3部位偏左侧),垂直往下按压。
按压幅度为3~5厘米,频率为每分钟100次。
同步采用人工呼吸,每30次心脏按压辅以两次人工呼吸。
预防猝死有7招
调查结果还发现,大众对于心脏性猝死的防治知识了解远远不够:近四成(39%)的网友不知道猝死可以有效预防。
对此,专家总结出了预防猝死的7个方法:
随身携带必备药物
要特别注意的是,老人单独外出时,身边要带些必备药物,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以及能迅速联系到家人的电话号码。
有基础病的中老年人则应减少出行,尽量避免在拥挤的环境中活动。
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
华伟教授表示,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被认为是有效预防心脏性猝死的重要手段。
目前,相关医学指南中均指出:有过心脏骤停史的患者、遭遇过心肌梗死的患者、射血分数EF≤35%的心力衰竭患者(EF值代表每次心跳时心脏泵出血液的百分比,EF值越小,表示心脏泵血能力越弱),都建议植入ICD以预防发生心脏性猝死。
“魔鬼时间”慎起居
上午6时~12时被医学家喻为是心脑血管病的“魔鬼时间”,70%~80%的心脑血管病猝发都在此时。
建议晨起后动作最好轻柔、缓慢,还要及时补水。
适度锻炼
研究表明,低度或中度强度运动量,对心血管保护的益处最强。
低运动量:每周4~5次,每次持续20~30分钟;
中等运动量:每周大于等于3次,每次持续40~60分钟,可选择慢跑、游泳、打球等有氧运动。
但最好不要在早上锻炼,可选择晚饭后2~3个小时进行适度运动。
避免过度劳累
如今,加班和熬夜成了现代人的主旋律,过度疲劳的背后极有可能是致命的威胁。
注意劳逸结合,尽量放松身心;周末可以适当补补觉。
定期体检
王吉云介绍说,普通的心电图检查即可发现潜在的“猝死信号”,特别是有心血管病史的人,更应做好预防工作,按时体检,防患于未然。
保持心情舒畅
情绪激动会使人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对于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很容易引发心律失常、心肌梗死、脑梗塞或脑出血等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