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患者的9大常规检查
肝硬化患者的常规检查包括以下几方面
(1)血常规检查肝功能代偿期,血常规多在正常范围。在失代偿期,由于出血、营养失调和’‘脾亢”等因素,可有不同程度的贫血。“脾亢”还可致白细胞及血小板降低,其中以血小板降低尤为明显。
(2)肝功能检查肝硬化患者可见ALT(谷丙转氨酶)增高、胆红素增高、胆汁酸增高、白蛋白低于正常,而球蛋白则往往增高。胆红素明显升高多提示肝细胞严重损害。该指标是判定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参数。血清转氨酶的升高在肝硬化患者多为轻度至中度。白蛋白的减少是肝硬化的重要征象。若肝硬化患者白蛋白低于30克/升,经治疗后不回升或下降至20克/升以下,是预后不良的指标。球蛋白在肝硬化.,.者的显著增高而表现为A/G(白蛋白/球蛋白)比值下降,甚至出现倒置。当然,这种倒置一定要有血清白蛋白的绝对值下降才有意义。
(3)尿常规检查肝功能代偿期,尿常规一般无明显变化。在失代偿期,则尿中可出现蛋白和管型。尿胆素原增加,因为肝脏不能将来自肠道的胆素原转变为直接胆红素;另外,由于侧支循环的建立,胆素原可直接进入体循环而从尿中排出。少数患者可有‘,血尿”(多为镜下血尿),伴有黄疽时:尿中胆红素亦可增加。
(4)腹水检查一般肝硬化患者的腹水为淡黄色漏出液:如果并发原发性或继发性腹膜炎,则腹水为渗出液:透明度降低、比重增高(大于1.018,若血中白蛋白浓度太低则比重可能小于1.018,甚至小于1.016)、细胞总数增多、蛋白定性阳性,细菌培养可能阳性。 如果发现血性腹水,应注意是否并发了结核性腹膜炎(腹水白细胞中以淋巴细胞为主)或原发性肝癌(腹水中可发现癌细胞)。
(5) B型超声波检查肝硬化早期B超检查肝脏形态可无明显变化,或肝脏有所增大,边缘变钝。晚期则肝脏缩小,边缘呈锯齿状改变。表面不光滑,肝实质回声增强,增粗,不均匀。典型的肝硬化息者的B超大体表现为肝右叶体积变小,肝左叶体积变大。门静脉高压时,门静脉增宽,门静脉主干内径大于12毫米;脾静脉内径大于8毫米,可探及脾肿大,或脾脏厚度增加,其厚度大于4厘米。彩色多普勒显像(常简称彩超)时,可见门静脉周围彩色斑点样改变。并可通过血流速度和阻力测定估计病情的发展。B超检查所见虽然多为非特异性征象,但对于肝硬化患者具有重要的价值,可以了解有无腹水,有无肝癌之类的占位病变存在。肝癌是肝硬化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借助B超早期诊断肝癌,有利于早期采取治疗措施。
(6)内窥镜检查通过电子(或纤维)食道镜或胃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并明确食道或胃底有无静脉曲张及了解其曲张的程度与范围,有助于上消化道出血的鉴别诊断。此检查诊断静脉曲张的正确率高于X线检查。目前,在很多情况下,内窥镜用于上消化道出血的治疗(详见后述),即时止血率可达95%以上。
(7)腹腔镜检查对于临床表现不明显的肝硬化病例。通过腹腔镜检查可直接观察到肝脏表面的情况而确诊。在代偿期或失代偿期肝硬化的患者中均可见到肝表面淋巴管扩张。在肝表面喷洒靛样红颜料,可以判断肝脏纤维化的程度,肝实质内胶原纤维越多,肝表面附着颜料的范围越广。此外,在腹腔镜直视下还可以取出肝组织做病理检查,其诊断价值高于在体外进行的盲目性肝穿刺,但安全性并不比后者高。
(8) CT或MRI检查对于B超鉴别有困难的疑难病例,可以考虑采用CT,甚至磁共振成像(简称MRI)检查。但是,CT或磁共振检查的费用较高,又有一定的放射性损伤,所以,一般不作为肝硬化的常规检查。但CT与MRI具有分辨率高的优点,不仅有利于筛查是否存在肝癌,也可从影像学角度判定有无肝硬化。在肝硬化时,CT检查可发现肝脏各叶大小比例失常、肝密度降低、肝内结节、脾大及侧支循环。MRI与CT相似,但对肝内结节的显示优于CT。故在对血管瘤、肝细胞癌变结节的鉴别诊断上优于CT。但由于MRI检查比CT更为昂贵,目前用于肝硬化患者的影像学检查主要是B超,其次是CT.
(9)肝活组织检查在严格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采取肝活组织做病理检查,不仅有利于明确诊断,同时也可了解肝硬化的组织学类型、肝细胞损害和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的程度,有助于决定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当怀疑肝硬化患者合并肝癌时,在B型超声波或CT引导下进行局部穿刺取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可以对占位性病变作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