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肝药”吃出肝损伤

文 / 肝胆相照
2017-09-18 10:56

工作在京城的肝病专科医院,这些年经常能碰到药物性肝损伤的病人。2016 年 5 月,就曾接诊过一名女性患者。她叫白朝明,是一名有乙肝家族史的患者,河南人,46 岁。白朝明是一名公务员,生活无忧,有着很强的健康意识。由于自己有乙肝家族史,她平时就非常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每三个月都会来医院进行检查。她乙肝方面的情况为:病毒小三阳、腹部肝脏彩超正常、乙肝病毒定量阴性。所以她一直没有进行抗病毒治疗,只是监测病情变化。虽然检查显示患者一般情况很好,但她谨小慎微,她的女儿对她也非常好,每年都会让医生帮她开一些保肝药物,服用大约三个月。

“保肝药”吃出肝损伤

最近白朝明来到医院复查时,医生见她皮肤稍暗,她也说自己经常出现乏力、恶心的症状,而且尿液也发黄。在当地医院检查,转氨酶达到 300 多单位。筛查其他各项指标,并没有发现除了乙肝以外的任何肝病毒感染,也没有自身免疫及遗传代谢方面的肝病。

她说:“由于自己有乙肝家族史,所以平时生活中很注意肝脏的保健。从不吸烟与喝酒,定期检查,定时定量服用保肝药。本来乙肝方面的情况很好,为什么转氨酶近期又开始波动?变得这么高?”白朝明一脸不解地问道。

为了明确患者病因,医生给她进行了肝穿刺活检,病理报告回报:药物性肝损伤。再仔细查看她每年服用的一些保肝药物,说明书上写着可能引起转氨酶升高。

病因找到之后,白朝明很是震惊。没想到用来治疗肝病的药物,却成为了肇事的祸首,这让她心有余悸。此外,她的女儿也万万没有想到,每年特意找医生为母亲开的保肝药,竟然起了反作用,白费了自己的一片苦心与孝心。

其实像白朝明这样的患者很多,但是能够及时发现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并不多。人们对药物性肝损伤还应提高认识。自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药物性肝损伤病例是逐年增加的。有关数据也显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住院病例数也是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众所周知,肝脏是药物转化和代谢的“解毒工厂”,是人体内进行合成、代谢、分解、解毒工作的重要器官。几乎所有的药物,都要经过肝脏的代谢才排出体外。有些药物,还要经过肝脏的分解,有效成分才能发挥疗效。肝脏就像一块充满血液的嫩豆腐,作为人体进行药物转化的主要器官,它常会受到药物的伤害。药物是诱发转氨酶升高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药物性肝炎可以发生在以往没有肝病史的健康者身上,原来有肝病者用药不当更容易诱发肝脏损害。

比如护肝药是保护肝脏的,但“是药三分毒”,多服都有害无益,一不小心就会诱发药物性肝损伤。药物性肝损伤的症状酷似病毒性肝炎,当病情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患者会有疲乏、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尿黄、肝区不适等症状。同时还有肝脏肿大、转氨酶和转肽酶升高及胆汁淤积的情况。严重的药物性肝损害会引起大片肝细胞坏死,导致重型肝炎、肝硬化、肝坏死。

患者白朝明的例子给了我们警醒,如果想要使护肝药起到理想的效果,应遵循以下几个用药原则:

能少用就不多用。有些人“恨病吃药”,觉得药吃得多病就好得快,但其实如果过多地使用护肝药也会增加肝脏负担。因此,药物的选择应遵循简单、安全的原则。也就是说,即使病情需要使用护肝药,种类也不宜多,一般为 1 ~ 2 种,有相同成分的药物最好不要重复使用。

不要长期使用。有些患者担心病情反复,即使病情已经得到了完全的缓解,还继续使用护肝药。但是,多数药物都要经肝脏分解、转化、解毒,护肝药也同样如此,长期用药会增加肝脏负担。

逐渐减量。强效降酶药物,突然停药有可能出现肝功指标反弹,因此,建议停药时要在医生指导下逐渐减量,别停得过快。

谨遵医嘱。有些患者对于各种护肝药物的药理机制和副作用不太了解,在没有确定肝脏是否存在疾病,以及哪种疾病之前,就自行服用护肝药物,甚至将护肝药物作为解酒药物长期使用。这样不仅对肝脏无益,还容易贻误病情,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

肝脏是药物在体内代谢的最主要场所,很多药物在体内发挥防治疾病作用的同时,也会在肝内的代谢过程中引起毒性作用。有些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可以直接对肝脏造成损害,甚至造成致命性的暴发性肝衰竭,所以在服用某些伤肝药物比如抗结核药时,要注意保肝护肝。

有些保肝药物,也会引起肝功能异常,实际上这也是药物性肝损害。比如川楝子,过去认为有疏肝理气的作用,实际上它的肝损害的副作用也是很明确的。此外还有何首乌,作为一味百姓熟知的中药材,何首乌被普遍认为养发、黑发的功效显著,还被认为有补肝肾作用。然而,多项研究及临床病例显示,何首乌对肝脏有一定损伤,国家食药监总局也曾对何首乌致肝损害发出特别提醒。

保肝药也会伤肝,您还觉得新鲜吗?

本文转载自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副院长段钟平教授编著的《一个肝病医生的手记》,“肝胆相照”平台具有独家转载权。更多肝胆资讯,免费咨询医生,请关注“肝胆相照公益行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