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肝防癌,一生一试」逆转代偿期肝硬化:Peg-IFN是否值得尝试?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感染科 白菡
病例简介
患者姓名:YMT
性别:男性
年龄:48岁
诊断:
HBeAg阴性慢乙肝,肝硬化代偿期。
病史:
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20年,不定期监测肝功能一直正常,2008年4月开始反复肝功能异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轻度升高,间断服用保肝药物治疗,未进行系统抗病毒治疗。2010年6月ALT水平再次升高,伴乏力症状加重而来我院就诊。母亲为乙肝肝硬化患者,舅舅死于肝癌。否认其他慢性疾病史。无其他肝炎病毒感染。
体格检查:
体重67 kg,体重指数(BMI)22 kg/㎡。体温(T)36.5℃,脉搏(P)80次/分,呼吸(R)20次/分,血压(BP)135/80 mmHg。神清语明,查体合作。面色晦暗,周身未见皮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结膜无苍白,巩膜无黄染,口唇无发绀。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肝肾区无叩痛,双下肢无水肿。可见肝掌未见蜘蛛痣。
治疗方案: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FNα-2a,派罗欣)180 μg/周,治疗72周。
治疗前资料
生化学:ALT 282 U/L,总胆红素(TBIL)34.2 µmol/L。
血清学:HBsAg>250 IU/ml,HBeAg 0.453 s/co,HBeAb 0.15 s/co。
病毒学:HBV-DNA 3.44×106IU/ml。
HBV 基因型:C型。
血常规:白细胞(WBC)4.1×109/L,血小板(PLT)114×109/L。
甲状腺功能: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FT3/FT4)5.07/19.05 pmol/L,促甲状腺激素(TSH)1.144 µIU/ml,甲状腺自身抗体正常。
影像检查:肝脏体积缩小,表面粗糙呈结节状,各叶比例失调(图1)。影像诊断:肝硬化,脾大。
图1 肝脏MRI
病理检查:肝小叶结构存在,肝细胞水样变性,点灶状坏死,汇管区纤维组织增生,向周围伸出伪足,较多肝细胞浸润(图2)。免疫组化:HBcAg(+),HBsAg(局灶+)。病理诊断:慢性肝炎,中度,G2/S1。
图2 病理检查
治疗过程
治疗第4周,ALT有所升高;治疗第8周,HBsAg水平有明显降低;治疗第12周,HBV DNA<1.0×103copies/ml;治疗第48周,HBsAg水平降至14.3 IU/ml,HBV DNA维持<1.0×103copies/ml,ALT降至40 U/L。治疗第60周,HBsAg水平降至0.40 IU/ml,HBsAb开始出现,为1.42 mIU/ml;第72周,HBsAg水平降至0.03 IU/ml,HBsAb为4.80 mIU/ml(图3~5)。治疗完成后随访24周HBsAg水平为0.01 IU/ml,HBsAb水平达50.3 mIU/ml。患者获得HBsAg血清学转换。
图3 治疗方案
表 治疗期间患者病毒血清学指标和肝功能指标的变化
图4 HBsAg/HBsAb变化趋势
图5 HBV DNA与ALT变化趋势
2015年肝脏MRI与2010年检查结果相比:肝脏体积缩小同前,表面粗糙略改善,各叶比例仍失调;脾不大(图6)。
图6 2015年肝脏MRI
2015年病理检查(图7):肝小叶结构存在,肝细胞点灶状坏死,汇管区少量淋巴细胞浸润。免疫组化:HBcAg(-);HBsAg(+)。病理诊断:慢性肝炎,轻度,G1/S0。相比2011年病例检查结果,患者肝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
图7 2015年病理检查
讨论和体会
研究显示,乙肝肝硬化患者5年原发性肝癌的累计发生率为17%,80%~90%的原发性肝癌发生在乙肝肝硬化基础上,HBV DNA水平大于3.7 log/ml是乙肝肝硬化发展为肝癌最强的预测因素。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是疾病进展的不同阶段,治疗肝炎、改善肝硬化有助于HBV感染者进展为肝癌。干扰素治疗可预防HBV感染者进展为肝癌的全过程,降低肝癌发生风险。在本例患者中,长效干扰素治疗有效逆转了乙肝肝硬化患者的疾病进展,逆转了肝硬化的严重程度,从而可能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此外,根据指南,通过抗病毒治疗实现更高的治疗目标,也可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图8)。
图8 实现更高的治疗目标,可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
目前,乙肝抗病毒药物有核苷类似物和长效干扰素两大类。核苷类似物安全性好、可有效抑制病毒,口服给药,耐受性好,但需要长期甚至终生用药,一旦发生耐药也可能使病情加重。长效干扰素兼具抗病毒和免疫调节作用,其HBeAg和HBsAg血清学转换率高,有可能清除乙肝病毒;同时,长效干扰素疗程有限,不发生耐药,停药后也不易复发,而其缺点是需要注射给药,可能有较大不良反应。
本例早期肝硬化慢乙肝患者的治疗经验表明,通过Peg-IFNα-2a治疗获得了HBsAg的清除,同时患者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与非肝硬化慢乙肝患者相似。Peg-IFNα-2a的标准疗程为48周,治疗48周后,是停用Peg-IFNα-2a,还是延长疗程?一般来说,如果应用长效干扰素治疗24周HBsAg下降≤1 lg IU/ml则需要联用或改用核苷类似物,下降>1 lg IU/ml可继续治疗至48周的标准疗程,第48周如HBsAg<10 IU/ml可停药。考虑到本例患者在治疗期间HBsAg水平持续稳定下降,但在第48周仍>10 IU/ml,决定延长PegIFNα-2a疗程至72周。
而结果也证明这一策略是正确的。患者在治疗60周出现HBsAb,且其水平在随访期间不断升高;而HBsAg水平低于0.4 IU/ml,且持续稳定降低,达到HBsAg清除和血清学转换。持续的HBsAg清除后有可能实现肝组织炎症的缓解和肝纤维化的逆转,从而降低肝癌发生风险。不过,本例患者虽然实现了HBsAg的持久清除,患者肝组织HBsAg仍阳性。患者实现肝组织炎症控制,但肝纤维化仍然存在,仍需定期随访,密切监测肝功能,防止肝脏肿瘤的发生。
专家简介
白菡 副教授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感染性疾病肝病科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美国西北大学博士后。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青年委员,辽宁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肝脏肿瘤分会青年委员,“春晖行动—基层医院技术帮扶公益项目专家组”专家成员。 主持辽宁省科学技术计划项目1项,参加国家级和省市级科研课题5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发SCI论文和核心期刊论文2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