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心血管事件,为何多见于清晨?哪些人要注意,什么药不能停?
在临床上,各类致命性心脑血管事件,最高发的时间段就是清晨。这就包括大家所熟知的,脑中风(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猝死等。医学专家们对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找到了其中的一些重要因素。这篇文章,我们就来说一说,为什么这些致命的心脑血管事件,都容易发生于清晨?哪些人群,尤其需要注意这种危险?以及,在平时,哪些医生叮嘱我们使用的药物,一直在帮助我们降低风险?
根据临床统计,有约40%的急性心肌梗死以及近30%的心源性猝死,都发生于清晨和上午时段。而在这一时间段,脑出血或脑梗塞等脑中风(脑卒中)的发生概率,是其他时间段的约3~4倍。大家一定觉得奇怪,为什么这些致命性的心脑血管事件,容易发生在清晨呢?
这里,给大家介绍三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首先,这与神经内分泌作用有关。我们人体当中,影响心血管的两大神经内分泌系统是交感/副交感神经系统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清晨,从睡眠中醒来时,交感神经与肾素系统会变得明显活跃,这可以直接引起两个关键效应:第一,心率与血压的快速上升。心率的快速上升,一方面可能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风险;另一方面,会让心脏的需氧量增加,容易出现缺血、缺氧的表现。而血压在清晨的快速上升,容易形成“血压晨峰”现象,收缩压的平均上升幅度可以达到14mmHg,最高可升高80mmHg,这是非常危险的。第二,血管收缩,冠状动脉或脑动脉的收缩与痉挛,有可能引起心脏或脑组织的缺血。
其次,突发心脑血管事件容易发生于清晨,与血栓形成风险升高有关。可以影响血栓形成的一个关键要素,是血液中血小板的活性,血小板活性越高,越容易形成血栓。而在清晨的6~9点,血小板的活性会明显升高。此外,在清晨,血液中的纤溶活性下降,血液粘稠度上升,这也都是促进血栓形成的因素。
最后,血管内皮稳定性,也与突发心脑血管事件高发于清晨有关。所谓“血管内皮”,大家可以理解为血管壁的最内层,是血管壁直接与血液接触的部分。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都会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于血管内皮;而当血管内皮破溃时,就很容易形成腔内血栓,堵塞血管。因此,血管内皮的稳定性与心血管事件密切相关,而在清晨,血管内皮的稳定性会明显下降。
综上所述,清晨时,心率、血压升高,血管收缩,血栓形成风险增大,血管内皮稳定性下降,这些重要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突发致命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升高。
说到这里,相信不少朋友都吓了一跳,原来起个床,可能会这么危险……但事实上,对于大部分人而言,并不需要过于担心。对于没有心血管高危因素的人群而言,我们的身体当中存在足够的自身保护机制,让我们避免这些危险。但是,对于存在心血管高危因素的人群而言,则需要警惕了。
首先,常见的心血管危险因素,主要有以下这些:
第一,性别与年龄,男性超过55岁,或女性超过65岁;
第二,遗传风险。家中如果有一级亲属在50岁以前就患上心血管疾病,这就算存在早发的心血管病家族史;
第三,存在长期吸烟、大量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第四,高血压、血脂异常或糖尿病(包括糖尿病前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高”;
第五,超重或肥胖;
第六,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
仅存在单一或少数,上面提到的这些心血管危险因素,还算不上是心血管危险性很高的人群。但是,对于同时存在较多的心血管危险因素,或检查发现,存在左心室肥厚、颈动脉斑块、肾脏功能受损等问题的人群,则心血管危险性会大大升高。而对于那些已经确诊过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疾病、严重糖尿病的患者而言,心血管危险性是极高的。
对于这些心脑血管危险性较高或极高的人群而言,如果以下这些征象,就需要警惕清晨心血管风险了:
第一,清晨起床时,静息心率超过80次/分,这往往提示体内的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很高;
第二,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发现清晨起床后3小时左右的平均血压,明显高于夜间平均血压的“血压晨峰”现象;
第三,抽血检查当中,提示血液粘稠度升高、纤溶活性减弱等表现。
前面,我们分析了造成清晨心脑血管事件突发风险增高的几项重要因素。其实,很多平时大家耳熟能详的心血管药物,恰好可以作用于这些因素,帮助我们降低风险,减少死亡。
首先,常用的降压药物也是心脏保护药物,β-受体阻滞剂,比如,美托洛尔、比索洛尔等。这类药物可以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减缓心率,降低血压。而我们前面提到了,清晨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兴奋,就是导致心脑血管事件高发的因素之一。
而针对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也有专门的药物。比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普利类药物;还有,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沙坦类药物。它们都是降血压的常用药物,有明确的心脏和肾脏保护效应。
另一类常用降压药钙离子拮抗剂,也叫地平类药物,比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它们可以帮助舒张血管平滑肌,让血管扩张,改善血管的过度收缩。此外,还可以用于控制“血压晨峰”状态。
而抗血小板治疗的核心药物,阿司匹林,一直是预防致命性心脑血管事件的重要一环。这也就是为什么,对于已经患上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而言,医生大多会让其服用阿司匹林的原因(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目的就是为了预防更加严重的致命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他汀类降血脂药物,相信大家再熟悉不过,他汀类药物在体内可以发挥的价值,其实远远不止降低血脂这一项。他汀类药物对心血管的保护效应是公认的,并且,它还能够帮助改善我们的血管内皮功能。
除了药物本身以外,选择合适的服药时间,也可以帮助我们降低心脑血管事件风险。比如说,对于清晨“血压晨峰”效应特别明显的高血压患者,可以考虑将药物调整到睡前服用,这样是有助于控制清晨血压波动的。
经常有患者提问,我的血压正常了,降压药能停吗?我的血脂不高了,还要吃他汀吗?
绝大部分时候,医生的回答都是:应该继续坚持治疗!
这是因为,降血压也好,降血脂也好,并非治疗的最终目的。控制这些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最终目的,其实都是预防这些致命性的严重心脑血管突发事件。这些一直都在保护着心血管的药物,千万不要随便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