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忽高忽低是怎么回事?要紧吗?

文 / 汪芳心视界
2020-12-17 00:24

16

汪芳心语

健康快乐是优质生活的基础,我们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努力做的更好。

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压力就是血压。对于健康的成人来说,理想血压为小于120/80mmHg,正常血压为小于140/90mmHg,超过正常血压值即为高血压。最近门诊上多了不少因为“血压忽高忽低”的患者,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诊断也是不尽相同,有的无关紧要,有的需吃药调整,还有的甚至揪出了隐藏在背后的大问题。

病例一:容易情绪激动的小陈

小陈今年32岁,年纪轻轻已经是一位小公司老板了。小陈平时工作繁忙,人来送往的琐事比较多,性情中人的她经常因为一件小事与人争执。小陈问诊当天家庭自测血压正常,在路上堵了半个多小时后,到医院测量血压明显升高。我翻看了她前不久的体检报告单,也未发现有异常。

容易“急”的人确实会表现出血压波动,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促使交感神经兴奋,血压随之升高。情绪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有些人天生比较爱激动,因此需要适时进行心理调节,必要时再需服用抗焦虑药。

病例二:打呼噜的张先生

张先生今年67岁,多年来坚持服药控制血压。今年入冬后出现入睡困难、早醒、多梦,特别是打呼噜很严重,每天精神不佳,原本较为稳定的血压忽高忽低,一度考虑要换药。

睡眠差肯定会影响第2天的血压,特别是那些打呼噜并出现呼吸暂停的人发生高血压的几率很大。张先生的血压虽然有波动,但是幅度不算太大。我建议先做一个呼吸睡眠监测,如有呼吸睡眠暂停综合症则需进行相关治疗。当然,仅仅是睡眠质量差应改善生活方式,必要时再服用镇静安眠药物。

病例三:私自换药的蔡阿姨

许多高血压患者经常根据自测血压随意加大/减小降压药的剂量,或者直接换药,这其实也是导致血压忽高忽低的重要因素。蔡阿姨比较喜欢浏览各种健康科普咨询,看的多自然想的就多。此前读到一篇宣讲能降压的某制剂的文章,她就本着试试看的态度私自换药,结果第三天就出现血压升高的情况——一度突破160mmHg,不得已到医院求诊。我敦促她务必换回原来的药物,按部就班服药降压,用不了几天血压就控制得比较理想了。

降压药总体分成5大类,不同的人群适合不同的降压药。降压因人而异,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患者切不可私自换药。

病例四:动脉硬化严重的张大爷

张大爷80岁高龄,非常注重锻炼身体,只要天气允许,总能坚持户外活动。最近测量血压发现忽高忽低,老伴担心是心脏的问题,就陪同他来医院检查。经过一番细致的检测,发现张大爷的周围血管粥样硬化情况较为严重,特别是右上肢动脉因为硬化导致的狭窄使得管腔缩小,血流压力增大,测量血压也就偏高了。

老年人血管动脉硬化,血管弹性变差,有时血压不稳也是难免的。为了避免硬化加重,除了降压药按时吃以外,也要视情况考虑服用阿司匹林和他汀调脂药等。

病例五:血压波动背后隐藏的其他疾病

血压忽高忽低,多半囿于血压本身的问题,但有时候也要考虑其他疾病。比如嗜铬细胞瘤,常见的症状就是血压阵发性升高,可伴有心慌、头痛、出汗、面色苍白等。再者肾动脉狭窄、慢性肾炎的患者,也常表现出血压持续升高的情况。

我曾接诊过一位青年男性患者,血压异常波动,连日来不断升高,以至于出现头晕恶心的症状,加大药量也不能缓解……到医院时已经高达190mmHg,经过全面检查后发现他的高血压系肾衰导致。

众所周知,血压本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是健康人也会保持在动态的平衡之中。一般高压90-140mmHg、低压60-90mmHg的范围都算正常,上午八到十点出现第一个高峰,而后血压下降,下午4到6点达到第二个高峰,之后血压又逐渐下降。当然,超出常规的忽高忽低意味着非正常状态,是否存在别的疾病以及是否需要服药,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

ll

上周末北京迎来入冬后的首次寒潮,晚上普降瑞雪,为寒冷的冬日增添了些许惊喜。虽然温度很低,但是银装素裹合着晴好的天气,还是让人心旷神怡。

13日,广州马拉松开跑,据悉这是自疫情以来全球最大规模的马拉松赛事,吸引了超过2万名跑者。杰凯公益跑团的几位好友奔赴广州,而我们则选择在雪地里结伴同时开跑来助兴。

雪后的北京天更蓝,空气更洁净,深吸一口透心凉。公园里万物凋零,只有灰绿的松柏在与大自然做不懈的抗争。大概是因为太冷的缘故,游人比平时少了很多,但是还能看到三五成群的人在运动,在坚持,展现出一幅幅别样的冬日画卷。瑞雪兆丰年,国泰民更安。就让我们继续跑下去吧!

看完请点“在看”,患者需要您的随手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