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司匹林不是保健药,用药禁忌要记牢
阿司匹林的主要作用是抑制血小板聚集。服用阿司匹林的人,一旦动脉血管内的斑块破裂,血小板就失去了互相聚集到一起的能力,就不容易形成血栓,也就不容易发生心梗脑梗了。
如今,心脑血管疾病高发,很多中老年人听说阿司匹林可以预防心梗、脑梗,便自行购买服用。还有一些高血压患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但其实,阿司匹林并非保健药,而且也不是所有高血压患者都适用。相反,错误用药反而会导致出血、破坏胃黏膜、导致痛风发作等不良后果,得不偿失。
所以,了解如何正确使用阿司匹林尤为重要。切忌自行用药、盲目用药!
图片来自网络
阿司匹林使用说明
主要成份:阿司匹林
常用剂型:片剂、胶囊剂、散剂
主要功效:解热镇痛、非甾体抗炎药、抗血小板聚集药。具有缓解疼痛,抑制血栓形成等作用。
不良反应:一般用于解热镇痛的剂量很少引起不良反应。长期大量用药(如治疗风湿热)、尤其当药物血浓度>200μg/ml时较易出现不良反应。血药浓度愈高,不良反应愈明显。
用药禁忌:
- 已知对本品过敏的患者。
- 服用阿司匹林或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后诱发哮喘、荨麻疹或过敏反应的患者。
- 禁用于冠状动脉搭桥手术(CABG)围手术期疼痛的治疗。
- 有应用非甾体抗炎药后发生胃肠道出血或穿孔病史的患者。
- 有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出血,或者既往曾复发溃疡/出血的患者。
- 重度心力衰竭患者。
- 血友病或血小板减少症。
- 3个月以下婴儿禁用。
哪些人适合服用阿司匹林?
首先,阿司匹林不是保健药。那些既没有心脑血管疾病史,年龄在50岁以下且不是高危人群者则不宜盲目使用阿司匹林,以免增加出血、胃黏膜损伤等风险。
其次,为避免出血风险,有出血史或出血倾向者,包括有出血性疾病和消化性溃疡的人、有脑出血家族史的人不适合使用阿司匹林。
心血管疾病以冠心病为主,是由于给心肌供应血液的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使动脉血管变窄或闭塞,心肌供血不足造成的。临床上可分为隐匿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心肌纤维化和心性猝死。
脑血管疾病是在脑动脉硬化基础上,脑血管破裂出血或血栓形成,引起以脑部出血性或缺血性损伤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俗称为脑中风,是目前造成人类死亡和致残的主要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不良饮食习惯及肥胖、超重、吸烟、心理社会因素、性别、年龄及遗传因素及其他因素等。
有两类人需要服用阿司匹林。
一类是已经确诊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包括冠心病、脑梗、血管有明显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比如颈动脉、下肢动脉等,狭窄超过50%)。
这类人群需要服用阿司匹林,起到“二级预防”的作用(即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预防再次发作心血管事件)。
另一类人群是还没有患上述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希望通过服用阿司匹林减少心血管病发生。
这种预防在医学上叫“一级预防”。阿司匹林在一级预防中的作用没有得到公认,是否服用应评价风险获益比,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越多的人,服用阿司匹林的获益就越大。
高血压患者如何使用阿司匹林?
没有糖尿病,没有高血脂,也不存在其他心脑血管疾病高危因素,而且血压控制不良的情况下,属于一级预防,服用阿司匹林从来都是没有依据的,也是有害无益的。
血压很高不易控制的人不适合使用,高血压患者如服用阿司匹林,应注意尽量将血压控制在150/90mmHg以下,以减少潜在出血风险。
如果有下面这些情况,一定需要服用阿司匹林,除非有禁忌症(二级预防)。
- 明确的冠心病(包括心梗、心绞痛、支架植入后等)
- 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有症状的外周动脉疾病或者动脉狭窄超过50%
- 部分血栓高危但不适合抗凝治疗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等
高血压患者10年,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ASCVD)风险大于等于10%的患者需要服用阿司匹林。
高血压患者还没有出现冠心病或者脑血管疾病,又有吸烟、男性≥45岁或者女性≥55岁、血脂异常等2个以上高危因素,在血压控制在<150/90mmHg的情况下,那么可以考虑应用阿司匹林。建议由专科医生来判断。
服用阿司匹林注意事项
对于能够吃阿司匹林的人来说,正确的服用方法也很重要!
服用剂量:阿司匹林不同剂型、不同规格的用法用量可能存在差异,请阅读具体药物说明书使用,或遵医嘱。具体服用剂量建议一定要咨询医生。
服用时间:阿司匹林普通剂型,也就是阿司匹林片餐后服用更为合适,餐后服用可以利用食物来减轻阿司匹林对胃部的刺激,但是这样也不可避免的抵消了一部分药效。如果药瓶上标注了“肠溶片”最好在餐前至少30分钟空腹服药(肠溶片不能掰服)。
除此之外,阿司匹林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用药时一定要严格遵照医嘱。
用药安全一直以来都是值得关注的问题,所有药品使用前都应该详细阅读说明书,就医过程也应该向医生主动说明自己的疾病史及用药史。即使再安全,再常用的药,也不可大意。
同时,切忌盲目从众,自行用药。只有用对药才能发挥“治病”的效果,否则一旦出现错误用药,不仅耽误治疗,还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