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等到变老,才预防高血压,行过成年礼就开始关注吧

文 / 关你健康
2019-12-06 00:25

就在1个多月前,咱们的专家们,发布了本星球第1部有关中青年血压管理的共识,旨在提供指导建议,从而有效减轻动脉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负担。普通群众看到这样的消息,可能会纳闷,有没有搞错?不是说,年纪大的人才容易出现高血压吗?咱们现在就来回应大家的疑问。

咱们先来看看背景资料。有关研究表明,高血压前期,就是那些血压测量值,收缩压120至139mmHg,舒张压80至89 mmHg。这类人,尤其是中青年人群,心血管疾病风险会显著增加。队列研究发现,35岁到59岁的高血压前期人群中,有65%会在之后的15年内达到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约3倍。

研究结果清楚地说明,如果在年轻的时候,血压水平偏高,即使还没有达到吃药控制血压的标准,今后仍将有更大的可能发展为高血压,而且,年轻时血压就高,那么,未来可能会给心血管功能带来更严重的损害。相关的研究也发现,中青年的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等都明显低于60岁以上的人群。年轻人不了解血压控制的重要性、不清楚自己的血压状况,或者明知血压高,却不吃药或没有达到血压控制的要求。

高血压,在普通群众的意识中,主要是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这是误解。实际上,从调查数据来看,中青年高血压患病率上升是最为迅速的。以2002年的全国营养与健康调查数据为例,18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其中,45岁以下、45至59岁、60以上等3个年龄组的患病率分别为9.1%、29.3%、49.1%,但是,与1991年抽样调查结果5.0%、20.7%、40.4%相比,10年间的患病率分别升高82%、41%、22%,瞧见没,45岁以下的高血压患病率增长速度是60岁以上人群的近4倍。

高血压的预后,与血压水平、患病时间等呈正相关。简单地说,发病时间越早或血压水平越高,若不能及时确诊并有效控制,那么,未来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等心脑血管并发症的风险,就大幅升高。从人口结构来看,2010年的普查结果表明,20岁到45岁间的人口总数约5亿多。仅按当时最低的患病率9.1%来计算,保守估计,这其中至少有5000万人是高血压。大家都明白,这个年龄段的人是家庭的顶梁柱。几千万个家庭的顶梁柱,将会发展为心血管疾病患者,试想下,这些家庭,谁来照顾谁?因此,将高血压预防的重点年龄段前移,是必要的,也是迫切的,有专家甚至提出,在行完成年礼后,也就是18岁以后,就要开始关注血压问题。

中青年高血压,与老年高血压相比,有着不同的特点。老年高血压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容量超负荷、大动脉硬化等,中青年高血压是外周阻力增高,但动脉弹性多数没有明显异常。有研究认为,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增加,是中青年高血压的重要机制,因此,常伴有心率升高。在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患者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激活,对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至关重要。中青年高血压缺少典型症状,少数人会有恶心或头疼等表现;多数为轻度高血压,并以舒张压升高为主;同时伴有肥胖及合并代谢综合征的比例较高。此外,这些人缺少血压监测,难以规范服药,血压控制的达标率较低。一句话,重视程度严重不足。

中青年高血压患者,常常存在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比如因生活或工作压力较大,而带来慢性交感神经激活;因钠盐摄入过多、吸烟或酗酒等直接引起血压升高;因热量摄入过高、体力活动不足、长期大量饮用果糖饮料等导致肥胖及代谢紊乱。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在器官以及动脉结构与功能还没有发生明显异常时,就可以引起血压的升高。因此,中青年高血压的防治,也要先从这些生活行为环节入手。其次,就是及时了解并监测自己的血压变化,如果血压水平达到服药的标准,就应该早期治疗,不宜拖延,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你的健康,我的关注。专业人员以科学与人文视角观察健康,包括快报、细节、提醒、释疑、观察、观点、史话、逸事等系列,内容为作者魏宏岭及团队原创作品。拒绝未经许可的一切形式的盗用、盗链及转载,否则将依据相关法律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