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压忽高忽低像坐“过山车”?控制不好,警惕卒中、心梗找上你!

文 / 骨伤的杨张张扬
2019-08-09 07:11

入夏以来,高温和雨水交替进行,再加上开空调后室内外温差大,不少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人,血压波动频繁。研究资料证实,高血压是脑卒中、心肌梗死乃至造成心血管死亡的首要危险因素。忽高忽低的血压成为潜藏的危险隐患,哪些因素会影响血压?如何才能避免血压波动?今天药师就和大家聊聊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的原因及其对策。

哪些因素影响血压波动?

血压波动分为短时变异长时变异两种。短时变异包括数次心跳之间、数分钟以及24小时内的血压波动。长时变异包括日间、数周、数月甚至数年间的血压波动。

血压波动的原因非常复杂,是人体内部心血管调节机制与器官功能以及外部环境和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老年人较中青年人更易发生异常血压波动,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①病理生理因素:老年人大动脉弹性下降和僵硬度增加、内皮功能障碍、压力反射敏感性下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内分泌功能减退、肾脏排钠和容量调节能力减弱。

②并存疾患:一些老年人常见的疾病可造成血压波动,如高血压、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脑血管病、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肾病、呼吸道疾病、炎症等。

③不良状态:贫血、容量减低、营养不良、寒冷、睡眠障碍、慢性疼痛、便秘、前列腺肥大、焦虑、抑郁或情绪波动等。

④继发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大中动脉狭窄(特别是肾动脉狭窄)等。

⑤血压测量不规范、降压治疗方案不合理、药物相互作用、治疗的依从性差等。

预防血压波动,从这几点做起

血压的变异性可能预示着血流不稳定,这可能会导致小血管的受损,以及脑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从而加重病情和诱发合并症。

为了预防血压波动,老年人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

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行为及习惯,例如摄入多种新鲜蔬菜、水果、鱼类、豆制品、粗粮及其他富含钾、钙、膳食纤维、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戒烟限酒和规律适度的运动。

2

定期全面体检,纠正便秘、长期焦虑、抑郁或失眠等不良状态。关注治疗的依从性,尽量减少生活方式、气候和环境改变对血压的影响,例如:秋冬季及时增加衣物,避免室温过低等。

3

鼓励家庭自测血压。家庭自测血压能够增强自我管理血压的意识、规范治疗、提高控制率,防止心肌梗死、脑出血、冠心病、脑梗死等并发症发生。

正确测血压

(1)定血压计

建议选择上臂式血压计,简单、方便、环保。不过,很多人担心自己的电子血压计不精准,这里有一个简单的办法验证:

电子血压仪与水银柱血压计作比较,分别测量3次,结果取平均值,两者结果的数值相差不超过7mmHg,则表明电子血压仪可继续使用。

(2)定时间

测量血压建议相对固定时间。每次测血压就要看你的目的是做什么,比如早晨起床后30-60分钟内测一次血压,通常是早上6点-8点,清晨是血压的最高峰,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时段。

从临床实践角度出发,清晨血压控制在<135/85mmHg以下,意味着24小时血压得到严格控制。在服降压药后2个小时测,则能判断药物的疗效。睡前测一次,可以看看血压波动的情况。

(3)定胳膊

左臂、右臂均可。建议初次测量时,两只胳膊都测一下,选择数值较高的一侧,再次测量时均以此臂为准。

(4)定体位

测量血压时最好选择有靠背的椅子坐下,捆绑电子血压仪袖带的上臂与心脏要在同一水平线上,双腿下垂,双脚自然放平。

测量血压注意事项:在测量血压前20分钟不运动、不抽烟,记得排尿后再测量,憋尿会让血压升高。让身体处于正常的放松状态来测血压,把袖带中的空气排尽,电子血压计的袖带戴在手臂上。

血压波动如何应对?

1

体位性低血压是指当由卧位(平躺)转为直立位(站立)时收缩压下降≥20 mmHg 和( 或) 舒张压下降≥10 mmHg。

可以无任何临床表现,也可能出现:疲乏、头晕、目眩、晕厥、跌倒等,不常见的临床表现包括颈部及肩背部疼痛、衰弱等。老年人血管弹性差,突然地从卧位或蹲位起立,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造成短暂性大脑供血不足,产生上述症状。为预防体位性低血压,下面几点要注意。

首先,老年朋友们应注意维持血压稳定,降压药物从小剂量开始始,每隔1~2 周缓慢增加剂量,避免降压过度。

其次,患者在站立时动作要缓慢,站立前先做轻微的四肢活动;睡醒后几分钟再坐起,随后在床边坐1~3分钟,逐渐过渡到站立位,这样有助于促进静脉血向心脏回流,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最后,患者还可以通过物理对抗或呼吸对抗的手段改善体位不耐受的相关症状,包括双腿交叉站立、蹲位、下肢肌肉的紧张状态、穿戴弹力袜及腹带、缓慢深呼吸、用鼻吸气、噘起嘴唇呼气等。

2

昼夜节律异常根据夜间血压(22:00 ~8:00)较白天血压( 8:00~22:00)的下降率,把血压的昼夜节律分为:杓型(下降10%~ 20%)、非杓型(下降<10%)、超杓型(下降>20%)和反杓型(夜间血压高于白天血压)共四种类型。

夜间血压偏高的要降低夜间血压。首先通过家庭自测血压摸索血压的规律。可于晚间(17∶00~19∶00)进行适当的有氧运动(大约30 分钟),有助于纠正血压节律异常。药物治疗首选24小时平稳降压的长效降压药物。如果夜间血压控制仍不理想,可将降压药改为晚间或睡前服用,能够使70%以上的患者正常血压节律。

夜间血压偏低的需要降低白天血压。应在清晨服用长效降压药(如氨氯地平、非洛地平缓释片和硝苯地平控释片等),在降低白天血压的同时一般不会过度降低夜间血压。若白天血压控制仍不理想,可结合血压波动的规律选择长效+中短效药物的组合,进一步控制白天血压。应避免夜间服用降压药,否则会加重。

3

餐后低血压是指餐后2小时内收缩压较餐前下降20 mmHg以上,或餐前收缩压≥100 mmHg,而餐后<90 mmHg,或餐后血压下降未达到上述标准,但出现餐后心脑缺血症状。

餐后低血压的非药物治疗包括:

(1)饮水疗法。餐前饮水350~480 ml可避免餐后血压大幅度下降。但是最佳的饮水量要根据个体化制定,对于限水的心力衰竭和肾衰竭的病人要慎重。

(2)少食多餐。可以减少血液向内脏转移的量和持续时间,对餐后低血压患者可能有利。

(3)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中国人早餐以碳水化合物为主,因此,早餐后低血压最为多见,可适当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

(4)餐后运动。老年人餐后20~30分钟,间断进行低强度的运动(如步行30 m,每隔30 分钟一次)有助于提高心输出量,降低收缩压的下降幅度和跌倒的发生率,但运动量过大则起到相反的作用。

药物治疗包括:合并糖尿病的老年患者服用阿卡波糖50 mg,可以降低餐后胃肠道的血流量,减少餐后血压的降低,有效控制症状。

4

血压晨峰变异血压在一天中是波动的,存在血压变异。正常人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呈明显的昼夜节律。人体由睡眠状态转为清醒并开始活动,血压从相对较低水平迅速上升至较高水平,这种现象即为“血压晨峰”。我国老年人的晨峰血压增高的发生率为21.6%,高血压患者较正常人更多见。

晨峰高血压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戒烟限酒,低盐饮食,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夜间良好睡眠,晨起后继续卧床片刻、起床动作放缓,起床后避免马上进行较为剧烈的活动。

药物治疗包括:选择24小时平稳降压的长效降压药可以控制清晨血压的大幅波动,并能减少因不能按时服药或漏服导致的晨峰血压增高。此外,维持夜间血压的适度下降,能够有效抑制血压晨峰。夜间偏高的高血压患者,可选择睡前服用长效降压药。

5

血压季节变异血压的季节性变化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冬季血压明显高于夏季血压,这与气温下降、神经内分泌激活、肾脏排钠负荷增加等相关。因此对于老年高血压患者,应根据季节变化及时门诊就诊,在医师指导下调整用药方案。

来源:北京安贞医院

声明:文章转载仅作分享,如有涉及侵权烦请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进行删除。

诚邀稿件,欢迎投稿:[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