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省份进入深度老龄化 别让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夺走您的寿命

文 / 126肿瘤养生评论
2019-03-22 13:44

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慢性疾病的发病率正以惊人的速度逐年增加,慢性疾病缩短人的寿命、降低生活质量、工作能力或效率,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四川省统计局3月19日发布的《2018年四川省人口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四川省65岁及以上的人口首次超过14%,达到14.17%。

按照国际通行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超过7%时,意味着进入老龄化;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超过20%,则进入超老龄化社会。

第一财经在梳理各省份2018年统计公报后发现,全国有6个省份在2018年跨过14%线,进入深度老龄化。江苏和重庆也在2018年跨过了深度老龄化线,他们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分别是14.03%和14.1%。

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与之相应地,老年人群健康、疾病防控等问题也摆在了全社会面前。非传染性慢性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人群正在快速增加,这些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人口老龄化趋势之下,慢病群体将快速扩大,随之而来的慢病管理问题也会愈来愈尖锐。

我国心血管慢性群体现状:群体基数大,致死率高,知晓率低

慢性病是一类起病隐匿、病程长,且重复就诊率高的疾病。虽然国家对于慢性病综合防控工作力度逐年加大,但形势依然严峻。

数据显示,早在2016年,我国的慢病致死占比就达到了87.78%,慢病管理问题愈来愈受到国人的重视。中国

患者已达2.9亿,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高血压为四种较为常见的慢性病。在中国,每年以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为首的慢性病,致死人数占据了所有死亡人数的85%。而慢性病人却对慢性病危险因素及其危害了解不足,不懂防治知识,无防治意识,普遍健康意识淡薄,未进行及时诊治,更做不到健康护理。

最终导致疾病越来越重,甚至因病致贫,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目前慢性病在我国疾病经济负担中所占比例超过70%。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高,和患者年龄呈正相关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概要)》显示:中国冠心病患病现患人数1100万,高血压患者2.7亿。一般年龄越大,患病率也会越高。

以冠心病为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本就是一种老年退行性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会逐步加重,就好像长皱纹一样,年龄是至关重要的因素。40岁以后冠心病患病风险大大提高。

图片来源: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慢病群体的患病知晓率非常之低。以高血压患者为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相对都很低。2012年数据显示,知晓率46.5%。100个高血压患者中只有46个人知道他有高血压,还有54个人压根不知道,在患者当中治疗率是41.1%,也就是说只有1/3以上的患者展开了治疗,包括生活方式、药物的,2/3的人根本不用药。

缺血性心脏病作为一种后天性心脏疾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冠心病就是缺血性心脏病的一种,但缺血性心脏病并不直接等同于冠心病。缺血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肌损害,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的疾症即冠状循环的改变而导致的,常见的是冠状动脉硬化,也就是冠心病。除此之外,还包括冠状动脉的其他病症,如发炎、脉瘤、代谢性疾病等。

缺血性心脏病的典型症状有以下几种:

1、胸痛胸闷。因气候、压力、重物等外界因素的诱因导致突发的心前区疼痛,多为绞痛感,严重时会呈放射性疼痛,向人体上肢发散,有时甚至休息时也会突发疼痛。

2、心悸、、发热、恶心、呕吐、惊恐等。

单纯心电图提示"心肌缺血"并不等于"冠心病" ,心肌缺血的原因很多。冠心病是导致心肌缺血的主要原因,并不是惟一原因,其他疾病也可引起心肌缺血。在门诊中,心电图一般是诊断心脏病的初步方法。正常情况下的心电图T波呈"直立"状态,慢性心肌缺血患者的T波会显示"低平"或"倒置"形态。然而,心肌缺血这一诊断并不等于冠心病。

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

缺血性心脏病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心脏疾病,如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很可能导致病人猝死。对于缺血性心脏病的治疗手段主要有以下两种:

1、内科治疗:内科治疗主要是应用药物降低患者体内的血脂含量,控制心脏部位的绞痛感,抑制心脏血液中血小板的聚集.此外,患者还应调整饮食、调整精神状况,更好地配合治疗。

2、外科治疗:外科治疗术要是手术治疗,包括心脏支架、心脏搭桥手术等。

需要明确的是,缺血性心脏病应该引起患者的足够重视。一旦明确了病症,应尽快进行相关治疗。如若救治不及时,会导致病情的进一步恶化,甚至有可能致使患者猝死。对于没有患病的人来说,也要调整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预防心脏早衰。

《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数据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处于上升阶段,推算患病人数约2.9亿,其中冠心病患病人数1100万。国内一项研究发现,中国35岁以上人群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尤其是农村地区,上升速度更快。我国冠心病死亡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心血管病危险因素水平的增加。高血压、肥胖、吸烟、不健康饮食、酗酒、糖尿病等是造成心脏病的主要原因。

老年人如何正确的预防缺血性心脏病?这6件事可以照着做:

1、控制血压。高血压是列在第一位的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患冠心病的风险比正常人高2倍。因此控制血压在预防心血管疾病方面非常重要。

2、降低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列在危险因素的第二位。肥胖者(BMI>28)发生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2.3倍。身体质量指数=体重(kg)除以身高(m)的平方(BMI =公斤/m²)。比如:小M是一个50公斤的人,身高是1.6米,则他的BMI计算结果应该是:50÷1.6²=19.53。

3、控制血糖。高空腹血糖列在危险因素的第三位。糖尿病并发冠心病者高达70%以上,约80%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脑血管并发症,为非糖尿病的2~4倍!

4、戒烟、限酒。烟与酒列在第四与第五位。烟能损伤血管内皮,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产生,进而使血管狭窄,影响血液供应,使心肌受损。而长期饮酒,尤其大量饮酒,甚至会造成酒精神性心肌病。

5、适量运动。适量的运动能增强心脏功能,保持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维持心脏的健康。坚持每天健走一万步,可以降低心脏病的发病率。

6、合理饮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与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疾病明显相关。合理饮食对预防心脏病也很重要。

一、血压高了及时就诊。门诊中,经常碰到有些病人几年、甚至十几年不吃降压药,最终因高血压导致了严重并发症,如急性心肌梗死、脑出血、心脏衰竭等。临床发现,早期服药能减少血压升高对心脏、大脑、肾脏和血管等器官的损害,延缓甚至不发生并发症。

二、别擅自用药。高血压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每个患者都不同,治疗要遵循个体化原则,医生会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最适合你的降压药。千万不要自己到药店买药,或周围同事邻居吃什么药就跟着吃。

三、降压应以"平稳"为主。降血压并非越快越好,多数高血压患者应根据病情在数周至数月内将血压逐渐降至目标水平;年轻、病程较短的患者,降压速度可快一点;老年人、病程较长或已有并发症的患者,降压速度则应慢一点。

四、不要随意停药。不少患者觉得西药有很多不良反应,长期服用对身体有害。事实上,所有的药物都可能有不良反应,相对而言,目前常用的降压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很低,绝大多数患者可以长期服用。即使出现不良反应,也不要自行停药或减药,应咨询医生。

五、吃药的同时要定期复查。长期服药的高血压患者应经常测量血压,定期到医院做些必要检查。医生除了根据血压控制的情况调整药物,还会做一些其他检查,以便了解各个器官的情况。

人老了,身体器官开始退化,心脏心血管问题渐渐多了。老年人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多在于日常的生活习惯,控制饮食,加强身体锻炼、保持一个很好的心情。养生不是从生病了才开始,日常注重身体,才可以赶走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