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的6大常见误区!一篇概括,太齐全了
严格控制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以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因此要选择正确的方式控制好血压。医生在接诊患者时,往往会碰到他们存在着一些用药误区。具体内容让我们一起往下看吧。
6大误区必须了解1. 没有症状就不治疗
没有症状不等于没有病,高血压对靶器官(如:心、肾、脑)的侵害已开始,只是身体尚能进行自我调节,故无临床表现。反倒是当血压突然升高时,才会出现头痛、头晕、失眠等症状,严重的发生了心梗、脑梗,很可能会错过最佳的治疗时机,耽误治疗。
因此,越早治疗,获益越大,血压越早得到控制,越能保护心血管,预防多器官功能受损。
2. 血压降得越快越好
通常情况下,患者在确诊后,医生一般先小剂量开始用药,随后逐渐增加剂量。很多患者会问:为什么不直接按大剂量开始用药快速降压呢?
但血压不是降得越快越好,我们要遵从"缓慢、平稳"原则进行治疗。用药后4~12周达到目标值。过低则容易发生缺血性事件,甚至并发脑梗等严重后果,尤其是老年患者。
还有些患者治疗心切,未经医生许可,擅自更改用药剂量或多药同服,以求快速降压,若血压降低得过快,会导致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乏力,甚至诱发脑梗死等严重后果。
3. 降得越低,危害就越少
血压降低后,心血管病的发病和死亡都会明显降低。但并不是降得越低越好,因为血压过低会导致脑血流灌注不足,增加脑缺血的风险。
尤其是高血压伴冠心病、心绞痛、中风、高血压伴肾功能不全、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及65岁以上老龄的患者。对于冠脉严重狭窄的患者,要谨慎降压,舒张压一般不低于60mmHg。60岁以上的高龄患者,即使有蛋白尿,血压也不能低于110/70mmHg。
4. 服药时间不正确
对于大多数高血压患者而言,服药时间不对,容易带来较大的危险。临床上经常有患者喜欢将降压药分为早、中、晚三次服用或在睡前服用,如果服药时间不正确,容易出现与自身血压波动不相符的情况,不但不能很好地控制血压,还会增加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建议起床后就服药或在血压高峰出现之前的30分钟到1小时服药效果最好,不要等早餐后或运动后再去服药。临床还发现,睡前服降压药易诱发脑血栓、心绞痛、心肌梗死,正确的方法是睡前2小时服药。
5. 血压正常就停药
高血压患者通常需要终生服降压药,停药后,血压会再次升高,血压波动过大,对心、脑、肾的损害更严重。
正确的做法是在血压控制一段长时间后,小心地逐渐减少药物的剂量和种类,且一般只有那些能够严格坚持非药物治疗,即健康生活方式的患者才可以减药量。在减药过程中,必须密切监测血压变化。
6. 频繁更换药物
任何一种药物,起效都是有一个过程的,降压效果太快的并不一定是好药。有的药物降压作用相对温和,从开始服药到平稳控制血压,一般需要1周左右,建议此期间不要来回换药。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备孕、湿气重、肾虚、减肥、肝病、皮肤病等等,怎么调理最有效?
想了解更多,请点击 文章最上方的 红色「关注」按钮 关注我们!
康爱多每天为您推送各种专业、趣味的健康知识,帮您识破健康谣言,走出用药误区!
更多预防、治疗高血压的相关资讯,也可点击下方“了解更多”进行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