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一种降压药不管用时,哪些复方制剂能控住血压且副作用少?

文 / 问上医
2018-09-13 02:04

一旦血压超标,高血压患者常首选单一作用机制的降压药进行控制。如地平类、沙坦类、普利类、利尿剂等。但每一种作用机制的药物降压幅度是有限的。一旦体内导致血压升高的因素过多,服用单一种类的降压药常无法使血压达标。

此时就得联合2种或以上药物,多管齐下控好血压。临床数据显示,约70%左右高血压患者需联合用药才能使血压达标。

对于患者而言,分别买多个单一降压机制的降压药同时服用,常出现剂量不好控制、漏药等不便之处。为此,诸多制药厂便事先将多类机制互补的降压药混制成复方制剂,方便患者服用,极大地提高了患者依从性。

下面。“问上医”就为您详细介绍常见的复方降压药制剂都有哪些以及适用人群,以期帮您找到适合自己的。

复方降压药都有哪些?

根据降压机制的区别,目前一线降压药可分为5大类。分别是地平类、沙坦类、普利类、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这些药物组合成复方制剂,需要达到机制互补、增加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目的。常见的组合方式包括:

(1)普利或沙坦+长效地平类药物

协同效应:服用地平类时降血压效率高,但身体常会误以为出现了异常,会代偿性激活血管紧张素系统(使血管收缩)。这将反过来削弱地平类的降压效果。若同时服用阻碍血管紧张素发挥作用的普利(减少血管紧张素的量)或沙坦(霸占血管紧张素发挥作用的受体),则能更大程度发挥地平类的作用。

此外,地平类药物会使末端动脉扩张留存更多血液,这会导致水肿问题。普利类或沙坦类降压药虽然与地平类药物一样可扩张血管,但它们并非仅使动脉扩张,而是既扩张动脉又扩张静脉。静脉扩张后,聚集在末端动脉中的血液就有流通的通道,可以消除地平类药物引起的水肿。

代表药物:

适用人群:单独服用地平类药物效果不佳,或出现明显水肿副作用的患者。

(2)普利或沙坦+利尿剂

协同效应:利尿剂有利于排钠,使血管平滑肌内的纳浓度降低。为维持必要的钠浓度,细胞便会用内部的钙从外部换来钠,这会使细胞内的钙减少。而钙离子是血管收缩必不可少的成分,钙离子减少会使血管舒张,这会进一步增加普利或沙坦使血管舒张的作用。此外,服用利尿剂可减少普利/沙坦带来的血钾过低的风险。

代表药物:

适用人群:单服普利或沙坦效果不佳的患者,或出现血钾过低副作用的患者。

(3)地平+β-受体阻滞剂

协同效应:β受体阻滞剂则主要作用于交感神经系统。心脏跳动、血管收缩也受交感神经的控制。紧张状态等情况下,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交感神经支配心肌需要有个中间人β受体,β受体阻滞剂便可使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降低血压。但服用β受体阻滞剂常会使心率过低。

如上文所述,地平类降压药具有扩张血管和轻度增加心率作用,可抵消β受体阻滞剂收缩血管及减慢心率的副作用。

适用人群:单独服用β受体阻滞剂出现心动过缓或降压效果不明显的患者,或服用地平类药物出现了心率加快问题的患者。

(4)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

协同效应:利尿剂促进排钠和多余水分,可降低血容量。此时,身体常会以为出了什么问题而激活交感神经系统(加快血流)和肾素系统(收缩血管),从而使利尿剂降压效用降低。而β受体阻滞剂则会降低交感活性及肾素活性,这就抵消了利尿剂的不良作用。

适用人群:单独服用利尿剂或β受体阻滞剂效果不佳,或服用一段时间后效果下降者。

这些传统高血压复方制剂要逐渐抛弃

上文所列举各种复方制剂为现代复方制剂。除此之外还有不少传统复方制剂,年龄稍大的高血压患者估计都用过。如北京降压0号、珍菊降压药片、复方罗布麻片、复方降压片等。

这些传统复方制剂多于上世纪60年代研制,通常由中枢性降压药利血平、血管扩张药肼屈达嗪、利尿剂氢氯噻嗪及镇静剂可乐定等组合而成。这些成分有较多明显副作用:

  • 利血平容易引起头晕、失眠、抑郁、肌肉颤抖、消化道出血、男性性功能障碍及血脂异常
  • 可乐定则可能影响大脑认知功能;
  • 肼苯哒嗪/双肼苯哒嗪及利尿剂久用可致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

目前传统高血压复方制剂已逐渐被市场淘汰,未被国家高血压指南列为一线降压药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