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名医讲健康 | 晋中一院医生告诉您,脑出血患者如何健康护理(上)
专家简介
要锦兰,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护士长,主管护师。
高血压概念及病因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绝大多数是高血压小动脉硬化的血管破裂引起,故有人也称高血压性脑出血。高血压脑出血以50~60岁的高血压病人发病最多,占全部脑卒中的20%~30%,并且是脑血管病中病死率和致残率都很高的一种疾患。
临床表现
1、运动和语言障碍
运动障碍以偏瘫为多见;言语障碍主要表现为失语和言语含糊不清。
2、呕吐
约一半的患者发生呕吐,主要与脑出血时颅内压增高、眩晕发作、脑膜受到血液刺激有关。
3、意识障碍
表现为嗜睡或昏迷,程度与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和速度有关。在脑较深部位的短时间内大量出血,大多会出现意识障碍。
4、眼部症状
瞳孔不等大常发生于颅内压增高出现脑疝的患者;还可以有偏盲和眼球活动障碍。
5、头痛头晕
头痛是脑出血的首发症状,常常位于出血一侧的头部;有颅内压力增高时,疼痛可以发展到整个头部。头晕常与头痛伴发,特别是在小脑和脑干出血时。
临床上常按出血部位分类描述局灶性神经症状和体征。
1、壳核、基底节区出血。是最常见的高血压脑出血的部位,多损及内囊,病人常有头和眼转向出血病灶侧,呈“凝视病灶”状和“三偏”症状,即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偏盲。
2、脑桥出血。常突然起病,在数分钟内进入深度昏迷,病情危重。脑桥出血往往先自一侧脑桥开始,迅即波及两侧,出现双侧肢体瘫痪。大多数呈弛缓性,少数为痉挛性或呈去皮质强直,双侧病理反射阳性。两侧瞳孔极度缩小呈“针尖样”,为其特征性体征。部分病人可出现中枢性高热、不规则呼吸、呼吸困难,常在1~2天内死亡。
3、小脑出血。轻型病人起病时神志清楚,常诉一侧后枕部剧烈头痛和眩晕,呕吐频繁,发音含糊,眼球震颤。肢体常无瘫痪,但病变侧肢体出现共济失调。当血肿逐渐增大破入第四脑室,可引起急性脑积水。严重时出现枕骨大孔疝,病人突然昏迷,呼吸不规则甚至停止,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4、脑叶皮质下出血。症状与血肿大小有关。一般出现头痛、呕吐、畏光和烦躁不安等症状,相应的脑叶神经缺损表现也比较突出。血肿扩大,颅高压症状明显。
5、丘脑出血。发病后多数患者出现昏迷及偏瘫。丘脑内侧或下部出血者可出现典型的眼征,即垂直凝视麻痹,多为上视障碍,双眼内收下视鼻尖;眼球偏斜视,出血侧眼球向下内侧偏斜;瞳孔缩小,可不等大,对光反应迟钝;眼球不能聚合以及凝视障碍等。出血向外扩展,可影响内囊出现“三偏”征。丘脑出血侵入脑室者可使病情加重,出现高热、四肢强直性抽搐,并可增加脑内脏综合征的发生率。
6、皮质下出血(脑叶出血)。其发病率仅次于基底节出血,与丘脑出血相近。患者表现依原发出血部位不同而各异,多数学者认为脑叶出血好发于顶叶、颞叶与枕叶,即大脑后半部。脑叶出血的临床表现与基底节出血不同。脑叶出血后易破入邻近的蛛网膜下腔,因距中线较远而不易破入脑室系统,故脑膜刺激症重而意识障碍轻,预后总体来说比较良好。
7、脑室内出血。原发性脑室内出血者少见,常见者多为继发于丘脑出血或基底节出血。此类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原发出血部位、血肿量以及脑室受累范围密切相关。原发出血部位越邻近脑室,出血向脑室扩延及侵入脑室的机会也就越多。因此,脑室内出血患者的病情多较严重,临床上除有原发病灶的症状、体征外,尚有脑干受累以及颅内压迅速增高的一系列表现,意识障碍多较重,生命体征变化明显,且常伴有高热、强直发作等。
高血压脑出血的诊断
中老年患者在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以及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应考虑脑出血的可能,结合头颅CT检查,可以迅速明确诊断。脑出血诊断主要依据:
1、大多数为50岁以上,有长期的高血压动脉硬化病史。
2、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3、发病快,在几分钟或几小时内出现肢体功能障碍及颅内压增高的症状。
4、查体有神经系统定位体征。
5、脑CT扫描检查可见脑内血肿呈高密度区域,对直径>1.5cm的血肿均可精确地显示,可确定出血的部位,血肿大小,是否破入脑室,有无脑水肿和脑疝形成,确诊以脑CT扫描见到出血病灶为准,CT对脑出血几乎100%诊断。
6、高度怀疑动脉瘤或血管畸形时,应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术。
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
治疗原则为安静卧床、脱水降颅压、调整血压、防止继续出血。防治并发症,以挽救生命,降低死亡率、残疾率,减少复发。
1、一般应卧床休息2~4周,保持安静,避免情绪激动和血压升高。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的变化,注意瞳孔变化和意识改变。
2、保持呼吸道通畅,清理呼吸道分泌物或吸入物。必要时及时行气管插管或切开术;有意识障碍、消化道出血者禁食24~48小时,必要时应排空胃内容物。
3、水、电解质平衡和营养,注意防止水电解质紊乱,以免加重脑水肿。每日遵照医嘱补钠、补钾、糖类、补充热量,必要时给脂肪乳、人血白蛋白、氨基酸或能量合剂等。
4、调整血糖,血糖过高或过低者,应及时纠正,维持血糖水平在6~9mmol/L之间。
5、明显头痛、过度烦躁不安者,可酌情适当给予镇静止痛剂;便秘者可选用缓泻剂。
6、降低颅内压,脑出血后脑水肿约在48小时达到高峰,维持7~10天后逐渐消退,可持续2~3周或更长。脑水肿可使颅内压增高,并致脑疝形成,是影响脑出血死亡率及功能恢复的主要因素。积极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是脑出血急性期治疗的重要环节。
7、一般来说,病情危重致颅内压过高出现脑疝,内科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时,应及时进行外科手术治疗。
8、康复治疗,脑出血后,只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病情不再进展,宜尽早进行康复治疗。早期分阶段综合康复治疗对恢复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