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后出现乏力,检查血常规发现异常
门诊上不乏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次,一个老年患者忧心忡忡的拿着化验单找我,我看到化验单后发现血小板减少,只有20多一点,患者要求骨穿明确诊断,说自己也是查了很多文献的,还给我讲了很多血小板减少的危害。我一开始插不上嘴(不好意思打断),后来老人终于讲完了,我注意到他可能患有其他疾病,询问间,发现确实老人目前服用很多药物。我让他回家排查一下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老人疑惑的离开,等我下次门诊,他兴冲冲的来了,说近期加了一种降压药,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已经找到心内科调整用药。又过了一个月,他女儿来告诉我,老人的血小板正常了。
这是典型的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排查药物的好处,不言而喻,让老人免于骨穿检查之苦。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 (DITP) 是由药物引起的、以血液中血小板减少 (<100×109/L) 为特征的出血性疾病 , 属于继发性药物源性血液系统疾病。随着医学的发展 , 安全合理用药越来越受到重视 , 许多药品在说明书中明确指出可能发生血小板减少 , 各种医学、药学期刊杂志对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也屡有报道 , 但临床医生往往注重药物的疗效 , 忽视药物的不良反应 , 甚至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仍认为患者是出现了新的临床并发症 , 而不考虑是由药物引起。
我们检索发现,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症共涉及药品 19 类 , 105 种 ;抗菌药物引起血小板减少最多 , 共 33 种 , 97 例 (43.30%) ;排名前 3 位的分别为利福平 26 例 (11.61%)、利奈唑胺 22 例 (9.82%)、替罗非班15 例 (6.70%)。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涉及药品的种类如下(括号里的数字是文献报道的例数):
抗菌药物利福平(26)、利奈唑胺 (22)、头孢哌酮 / 舒巴坦 (6)、左氧氟沙星 (4)、哌拉西林 / 他唑巴坦 (3)、头孢西丁 (3)、万古霉素 (3)、培氟沙星 (3)、两性霉素 B 脂质体 (2)、利福喷丁 (2)、头孢唑啉 (1)、头孢唑肟 (1)、克林霉素 (1)、吡嗪酰胺 (1)、阿洛西林 (1)、呋西地酸 (1)、氟康唑 (1)、加替沙星 (1)、甲砜霉素 (1)、卡泊芬净 (1)、磷霉素 (1)、美罗培南 (1)、莫西沙星 (1)、替加环素 (1)、替考拉宁 (1)、头孢氨苄 (1)、头孢呋辛 (1)、头孢克洛 (1)、头孢米诺 (1)、头孢匹胺 (1)、头孢他啶 (1)、头孢噻肟 (1)、头孢丙烯(1)
抗血小板药替罗非班 (15)、氯吡格雷 (4)、阿斯匹林 (2)、噻氯吡啶(1)
抗癫痫药丙戊酸钠 (7)、左乙拉西坦 (6)、卡马西平 (4)、奥卡西平 (1)、苯妥英钠 (1)
抗凝血药肝素(5)、低分子肝素(10)
解热镇痛药醋氯芬酸 (1)、复方氨林巴比妥 (1)、对乙酰氨基酚 (1)、氟比洛芬酯 (1)、尼美舒利 (1)、吲哚美辛栓 (1)、酚麻美敏片 (1)、感冒清 (1)、美敏伪麻口服液 (1)、速效伤风胶囊 (1)
消化系统药奥美拉唑 (2)、奥曲肽 (1)、奥沙拉嗪 (1)、还原型谷胱肝肽 (1)、甲氰咪呱 (1)、兰索拉唑 (1)、柳氮磺吡啶 (1)
心脑血管药地尔硫卓 (1)、氨力农 (1)、尼莫地平 (1)、氯沙坦 (1)、缬沙坦 (1)、吲达帕胺 (1)、依达那奉 (1)
抗病毒药恩替卡韦 (1)、更昔洛韦 (1)、硫酸茚地那韦 (1)、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1)、齐多夫定 (1)、重组人干扰素 α-1b(1)
疫苗乙型脑炎疫苗 (2)、甲型 H1N1 流感病毒裂解疫苗 (1)、狂犬疫苗 (1)、麻腮风疫苗 (1)、麻疹疫苗 (1)
降糖药格列本脲 (1)、格列剂特 (1)
阿托代他汀钙 (1)
处理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可发生在用药后数小时或数天 , 轻者仅表现为皮肤瘀点、瘀斑和黏膜出血 , 这是最早最常见的出血症状 ;中度表现为皮肤出血的同时伴有鼻出血、牙龈出血 ;严重者可合并消化道出血、泌尿道出血或肺部出血 , 甚至颅内出血 , 剧烈头痛是脑出血首发症状。全身症状有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发热乏力、心悸、盗汗、寒颤、谵语、皮肤瘙痒与潮红等 , 可能是血小板在循环血中遭到了的大量破坏。不同人的体质及出血耐受性等存在一定差异 , 因此血小板减少并不一定有临床出血表现 , 有时临床医生未必能意识到。
药物性血小板减少症一经确诊 , 及时停药是最关键、有效的处理方式。对 PLT<20×109/L 时要绝对卧床休息 , 避免一切增加颅内压的活动 , 以免颅内出血危及生命 , 对便秘和剧烈咳嗽者应及时对症治疗。大部分患者停药后血小板会逐渐恢复正常 , 无需特殊治疗。有严重出血症状者可选用肾上腺皮质激素 , 对于激素治疗无效的病例 , 可试用大剂量丙种球蛋白, 同时可以服用中药联合治疗,尽快恢复血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