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年龄计算公式”出炉!30秒测出你的心脏寿命
心脏是维持血液循环系统的重要动力,一旦它衰老了,身体的各个部位也会因供血不足而变得迟缓、老化。
奈何一些人“人未老,心先衰”。《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显示,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持续上升,患病人数达2.9亿,其中不乏中青年。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经多年研究,开发出了一款适合中国人的“心脏年龄计算法”。
《生命时报》特邀权威专家,支7招给你的心脏“减龄”。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主任医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防治资讯部主任 陈伟伟
心脏比人老8岁
上世纪80年代,北京阜外医院和北京安贞医院进行了多项流行病学研究,对近4万中国人做了长达10~15年的队列跟踪随访,据此制定了适合我国人群的“缺血性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预测模型”。
这项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学术杂志《循环杂志》和《美国医学学会杂志》上的研究显示,受访者的心脏年龄平均比实际年龄大8岁,心血管出现了老化或损伤,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较高。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心血管病是我国城乡居民首位死亡原因,成为一项亟待解决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第一,心血管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2015年,全国心脑血管病住院费用中,急性心肌梗死为153.4亿元,颅内出血为231.99亿元,脑梗死为524.26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影响,自2004年以来,三种疾病带来的经济成本年均增速分别为30.13%、18.06%和23.47%。
第二,发生脑中风后,1/3的人会死亡,另外2/3的人带病生存,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需要家人陪伴照顾,给家庭带来负担,大大影响生活质量。
第三,心血管病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的比例明显高于普通人群。研究显示,焦虑障碍的产生与心血管病风险升高相关,抑郁、焦虑问题反过来还会影响心血管病患者的康复和日常活动。
8个因素决定心脏年龄
研究发现,影响心脏年龄的因素有五六十种,其中,年龄、性别、血压、血糖、血脂,是否吸烟、肥胖、患糖尿病为最主要的八大因素。
例如,随着年龄增长,心血管病发病风险越来越大;更年期之前,男性风险较高,更年期后,女性风险超过男性;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对中国人发病和死亡影响最大的因素,同时也是最易改变的因素。
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结合以往研究,以上述八个风险因素为主要评估点,主持开发了“爱心护心”评估工具。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主任医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防治资讯部主任陈伟伟告诉《生命时报》记者,这是世界上首个可在移动智能终端设备上运行,以严谨的科学研究为基础,针对个体心脑血管病发病风险的评估工具。
适用于35~74岁人群,可评估人的心脏健康情况,并预测10年内发生心血管病的概率,测出的“心脏年龄”越大,风险就越大。
7招给心脏“减龄”
伴随测试结果,“爱心护心”评估工具还会提醒测试者需要改善哪些生活方式,在心肌梗死等严重疾病发病前,及时“悬崖勒马”。
比如,严格戒烟、合理膳食、增加运动,把血压、血脂、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
具体来说,可用以下七把钥匙给心脏减龄:
1
监测三高
心血管事件链是从没有疾病风险到血管损伤、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再到心肌梗
死、心功能衰竭。
一旦有了风险暴露,就意味着在心血管事件链中向过早死亡奔跑。人如果控制好“三高”,应该可以活到100~120岁。
建议老人平时在家勤测量血压、血糖等,如果经过严格的生活方式干预,血糖、血脂、血压仍未达标,需尽早在专业人员指导下启用药物治疗。
2
定期体检
一般人每两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即可,40岁以下且有心脏病家族史,以及75岁以上者,建议每年做一次体检。
3
戒烟戒酒
吸烟者心血管病发病率是不吸烟者的2~3倍。
研究显示,戒烟对预防心血管病复发的作用占40%,戒烟24小时,心血管系统就开始受益,血压下降、心跳变缓,发生心肌梗死等心血管意外的风险随之降低。
此外,饮酒量越大,高血压的发生风险就越大,因此还应少喝酒。
4
多做运动
不少人认为,心脏不好就应多休息,避免运动。
事实上,规律的运动可降低心血管病死亡风险,与不运动的人相比,每周做中高等强度运动的人,缺血性心脏病和脑血管病死亡风险分别下降64%和63%。
即便是心血管病患者,每周运动时间增加3小时,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就能下降31%。老人不妨打打太极拳、六通拳等。
5
低盐饮食
《新英格兰医学期刊》刊登的一项研究指出,全世界每年有160万人死于高盐饮食引起的心血管病。
建议烹调时少用盐和酱油,可试着用香料或其他天然调味品代替,例如大蒜、姜、百里香、柠檬草等。
6
多吃水果
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项目对我国50万人群的调查表明,与不吃和很少吃水果者相比,每天吃水果的人心血管病死亡风险低40%,糖尿病发病风险低12%。
7
控制体重
超重和肥胖是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表明,身体质量指数(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与高血压发病风险呈显著正相关。
控制体重,特别是青少年肥胖,可降低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
本期编辑:刘云瑽 本文作者:生命时报记者 田飞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微信号:LT0385)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
”
请你相信原创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