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的5大高危人群,请收好这份“三字诀”,希望血栓不会找上你
血栓就像是游走于血管内的幽灵,一旦堵塞血管,会使血液的运输系统瘫痪,其结果是致命的。而且,血栓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任何时间,严重威胁着生命健康。
五类人群成为血栓的高危人群
1、高血压人群
以前发生过血管事件、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凝状态和高半胱氨酸血症的人群要特别小心。其中,高血压会引起小血管平滑肌阻力增加,血管内皮受损,增加血栓发生的几率。
2、遗传人群
包括年龄、性别及一些特定的遗传特征,目前研究发现,遗传是最主要的因素。
3、肥胖和糖尿病人群
糖尿病患者具有多种促进动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这一疾病可能导致血管内皮的能量代谢出现异常,使血管发生损伤。
4、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
包括吸烟、不健康饮食和缺乏锻炼。其中,吸烟会引起血管痉挛,导致血管内皮损伤。
5、长时间不动的人
卧床、长时间不动等均是静脉血栓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教师、司机、售货员等需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的人,风险也相对较大。
收好这份“三字诀”,希望血栓一辈子都不会找上你!
1、多吃粗
蔬菜、海藻、豆类、全麦面粉等富含膳食纤维,能阻碍胆固醇和中性脂肪的吸收,每天都要多吃点。
建议:
烹调采用汤、粥、羹等形式以利于脾胃消化和吸收。春季要多吃些五谷杂粮。
小米有健脾和胃作用,适合脾胃虚热的人,小米粥上的一层黏稠的“米油”营养极为丰富,对恢复胃肠消化功能很有帮助。
玉米有健脾利湿,开胃益智作用;薏米有健脾补肺,清热利湿作用;黄豆有健脾益气作用;赤豆有健脾补血作用,特别适合脾虚兼有贫血者。
2、油搭配
在中国居民膳食宝塔最顶端的,正是食用油,尽管它所占的比重很少,却是人体热量和必需脂肪酸的重要来源,与健康饮食息息相关。
食用油脂过多和搭配不合理,是导致各种慢性病高发的原因之一!
浙江大学食品营养系教授、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营养组专家、亚太临床营养学会主席李铎建议,不能吃单一品种的油,最好是各种油换着吃,每人每天吃齐三种脂肪酸,不能偏好任何一种油类。
比如将油酸类油脂丰富的橄榄油、亚油酸类油脂丰富的大豆油、亚麻酸类油脂丰富的苏麻油按2:2:1的比例搭配,约25克~30克。
由于日常人们食用油比较单一,导致人体脂肪酸失衡,所以,中国营养学会2013年版,推荐α-亚麻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每日摄取量1600-1800毫克。
苏麻油主要含有不饱和脂肪酸α-亚麻酸,可软化血管,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少脂质沉积及改善纤溶功能,可以清除血液垃圾,降低血液胆固醇以及低密度胆固醇,增加血管通透性,帮助清除对心血管有害的物质,保护心血管系统的健康。
国内外医学研究发现,长期足量摄入a-亚麻酸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对癌症、炎症、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免疫力低下、记忆力减退、视力减退、心脏病、脑血栓、老年痴呆等慢性疾病的都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3、多喝茶
茶可以抑制血小板凝集,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进而防止血栓形成。
建议:
传统茶和花草茶都是不做的选择!
乌龙茶是介于绿茶、红茶之间的半发酵茶,茶性平和,不温不寒,具有很强的杀菌消炎功效,能有效防止呼吸道感染。
红茶甘温,可养人体阳气;红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糖,生热暖腹,能增强人体的抗寒能力,还可助消化、去油腻。
蒲公英根茶可以清热解毒,去火消炎,并且有助于利尿消炎,促进体内水分代谢和加快有毒物质排泄,有很好的解毒作用,还能够增强肝脏的排毒作用,预防肝脏受损。
刺玫茶,性微温。强肝养胃、调经活血、促进血液轮回,能够温养人的心肝血脉,舒发体内郁气,起到镇静、安抚、抗抑郁的功效,对于肝脏健康非常有利,并且可以暖胃、养胃。
4、少饮酒
适量饮用红葡萄酒可使血小板凝集力下降,进而防止血栓形成。但过量饮酒会使血细胞受损,增强红细胞黏合力导致血栓。
建议: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协作研究指出,正常情况下,男性每日摄入的纯酒精量应不超过20克,而中国现行的安全饮用标准是日酒精摄入量不超过15克,女性摄入量应该更少一些。贾继东推荐了一个摄入量计算公式,即“饮酒量×酒精浓度×0.8=酒精摄入量”。
例如:常见的啤酒为原麦汁11度,其酒精含量为3.7度。如此算来,啤酒一天饮用量不要超过两听(相当于500ml玻璃瓶的一瓶)。
5、吃早餐
不吃早餐的人,血小板比那些吃早餐人的血小板更容易黏稠与凝集,容易形成血栓。
建议:
营养早餐搭配原则:主副相辅、干稀平衡、荤素搭配。
早餐宜选择的食物:
富含优质蛋白质的食物:鸡蛋、牛奶、香肠、豆浆等。
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果汁、蔬菜、水果等。
富含碳水化合物的主食:面包、馒头、花卷等。
富含水分的液体食物:米粥、牛奶、豆浆、果汁等。
开胃、增加食欲的食物:果汁、番茄汁、酱菜等。
6、健步走
有氧运动能加快血栓溶解的速度,降低血液黏度。
建议:
选择一双舒适合脚的运动鞋,在良好自然环境中结伴健步走,不仅锻炼了身体,还能欣赏自然美景,促进人际交流,陶冶身心。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麻烦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