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患者不能只盯着血压高低,8种血压波动才是管控重点
血压波动,BPV,是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 的缩写,是对血压在一段时间内的自发性波动的定量描述概念,这个概念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近年来,深入的研究揭示BPV对器官损伤的重要性要超过血压水平,单纯性的BPV升高就可以引起靶器官损伤,因此,有学者提出将降低BPV作为治疗高血压的新策略。通俗点讲,当您被诊断为高血压后,日常生活中对血压的管控,不仅是要简单地盯着血压的高低,更要重视血压的波动幅度。
根据最新发布的2017年中国心血管病报告的数据,心血管病是城乡居民总死亡的首位原因,占到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推算现患人数为2.9亿,其中高血压为2.7亿,成年人的发病率已经从1959年的5.1%上升到2002年的17.6%。5个成年人1个高血压,与之相对应的更悲观的健康事实是,2012年对高血压的知晓率为46.5%,治疗率41.1%,控制率仅13.8%。很多人不知道高血压的常识,已经病了没有治疗,开始治疗的大多没有得到有效控制。
带来血压波动的原因各不相同,常见的波动有8类,现在我们就来逐个简述这些波动的成因和危害。最常见的是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在临床医学中根据晚10点到次晨8点的下降率,把血压昼夜节律变化分为杓型、非杓型、超杓型,分别代表昼夜波动在10%到20%、小于10%、大于20%。如果夜间的血压高于白天,则称为反杓型。60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近70%是非杓型,到80岁以上多数就没有正常杓型血压节律了。不同的杓型在降压药的选择和服用方法上是不同的,这需要专业医生给出具体方案。对老百姓而言,这种血压波动提示,您不能参照张大妈或李大爷的用药经验跟着别人吃药。
第2种常见的血压波动与体位有关,在卧位变为直立的3分钟内,收缩压下降超过20毫米汞,或舒张压下降超过10毫米汞,这称为体位性低血压,在65岁以上人群中的总体患病率可达20%到50%。体位性高血压是指卧位转直立的3分钟内,收缩压升高超20毫米汞,在老年人中发生率为10%左右。体位性低血压合并卧位高血压是老年人中最常见的类型。因此,听到老人说参加什么活动测出高血压,要仔细问问是怎么量出来的。
第3种血压波动是晨峰血压过高,就是睡醒开始活动后,血压上升,这是正常生理现象。但波动幅度过高,则可能有不良后果。第4种血压波动叫白大衣高血压,是指一见大夫血压就上去了,回到家血压则不高。这种情况在普通人中约为13%,在老年人中可高达40%。看到这儿您明白那些请老年人吃饭开保健品会议的套路了吧。听白大褂专家讲“死亡故事”,能冷静地保持血压稳定的老人比较少。但也需要注意,白大衣高血压者的器官损害和死亡风险还是显著地高于血压正常的人群的。
第5种血压波动是隐匿性高血压,指测量动态血压或自测血压是升高的,但到诊室内测血压却正常。隐匿性高血压的患病率在8%到23%之间,发生率会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高。隐匿性高血压发生心血管事件的风险较高,因此,在家中自测血压高或有头晕等症状时,不能放松警惕。
餐后低血压是第6种血压波动,是吃饭后2小时内收缩压较餐前下降20毫米汞以上,或是下降幅度不大,但出现餐后心脑缺血症状。这种血压波动的发生率在60% 以上;第7种血压波动是继发性高血压,是指动脉硬化肾动脉狭窄、醛固酮增多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等疾病发生后的血压波动,一般进程缓慢症状不典型,但也可出现血压的突然升高。第8种血压波动叫长时变异,指日间、随访期间、季节间或数年间的血压差异,这与身体状况相关,也受环境和个人行为等因素影响。
了解到血压波动的信息后,建议您在发现自己或家人血压高时,首先分清是如何测得的血压值;其次,在管控和治疗高血压时,要听从专业医生意见,按个体的状况调整治疗方案。有些血压波动可以通过个人行为纠正,也可在与医生保持治疗随诊的情况下尝试。
对非杓型的昼夜波动,如果晚间进行30分钟的有氧运动,有助纠正异常;反杓型患者,可把长效降压药的服药时间安排在睡前;有体位性低血压,起床或站立时动作要缓慢,也可多喝水;体位性低血压合并卧位高血压,平时应减少白天的卧床时间,休息采取坐位,夜间睡觉适当抬高床头,并避免睡前饮水或使用缩血管药;晨峰血压高,早晨醒来后先卧床一会儿再动作放缓起床,起床后不要做剧烈活动。总之,高血压管控是需要医患配合的,需要在专业指导下采取个体化方案。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欧姆龙电子血压计上臂式家用高精准血压测量仪器老人全自动量血压 ¥199 领5元券
你的健康,我的关注。专业人员制作,以科学与人文视角多维度观察生命健康,包括医事、史话、日常、展望、心理、房内等系列,内容为作者魏宏岭及团队原创作品。拒绝未经许可的一切形式的盗用、盗链及转载,否则将依据相关法律予以追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