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中你性福吗?

文 / 飞凡心语
2017-06-28 15:01

亲密关系中的性

“我和妻子在外人眼里一直是模范夫妻。结婚十年,我们一直相敬如宾、十分恩爱。可近年来,我和妻子在夫妻生活上越来越不合拍。”

夫妻生活是婚姻关系的一个重要基础,夫妻关系得以长久良性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夫妻间的亲密关系。所谓“亲密关系”,不仅仅体现在夫妻之间感情的交流程度、日常生活的亲密程度上,更包括性生活方面的亲密程度。

大部分人步入中年后,性生活质量呈明显下降趋势,碍于传统观念和从小所接受的封闭式性教育的影响,大多数人选择回避性生活不和谐所导致的一系列生理和心理问题。其中,46%的被调查中年夫妻坦言会在理想的性生活之后感觉更亲密。

一、什么是亲密关系?

亲密(intimacy)一词乃引申于拉丁文intimus,其意乃指“内在或内心最深处”,“亲密”是一种与他人内在亲近的情绪感受(1996.曾志文,P.13)。Goodman(1993,P.45)认为亲密是一种对他人的信任感与亲近感,也指易于沟通与安全感。很多人觉得亲密也代表成熟及强烈的情感束缚,通常性关系就属于亲密关系之一种(vgl.Goodman , 1993 ,S. 45,46)。除了性关系以外,在实施夫妻制的社会中,亲密关系常是婚姻的定义,虽然婚姻并不保证时时刻刻的亲密。

亲密关系中你性福吗?

关系一词心理学家Kelly(1983)认为,是指二个人彼此能互相影响对方,并且互相依赖。也就是说,只有当两个人之间互相影响与依赖的时候,我们才能认定他们之间存在着关系。Levinger和Snoek(1972)在这个解释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互赖模型,并用它来说明随着互赖关系的增加,关系变化的特点。

他们以两个人之间关系发展阶段为例把人们之间的关系分为四种:

1、两个人互相不知道对方的存在,彼此无任何关系,称为零接触(Zero contact);

2、知晓(Awareness):一个人知道另一个人的信息,但未发生任何直接接触;

3、表面接触(Surface contact):两个人开始互动,如借谈话或书信来往;四是共同关系(Mutuality):两个人的依赖程度增加。在共同关系中,当两个人的互赖性很大时,我们把这种关系称为亲密关系(Close relationship)。

亲密关系的特点有三个:

1、两人有长时间频繁互动;

2、在这种关系中包含着许多不同种类的活动或事件,共享很多共同的活动及兴趣;

3、两个人相互影响力很大。

亲密关系中你性福吗?

二、亲密关系中,我们为何谈性色变?

谈到控制欲望,最早得追溯到宋朝,程朱理学提倡“存天理灭人欲”,另一边抑武尚文。抑武,意味着人不要去开发自己的身体,失去对身体的控制能力;而尚文,则是多阅读对统治者有好处的文字,完成思想上的被控制。当你不能自如地控制自己的身体,也无法有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之后,再把人最基本的性欲望砍掉,我们就被变成了一个机器,易于被控制。

长期以来,很多中国夫妻都存在着性压抑的行为,尤其是中年夫妻往往很少愿意从“亲密关系”角度来分析自己的婚姻问题,把“情”和“性”割裂开来。

对于绝大多数男性而言,“行不行”是一件关乎尊严与荣誉的事,有些人甚至会将其与自身价值联系在一起。所以,一旦男性怀疑自己的生理功能出现问题,往往会引发严重的焦虑与痛苦。

人都有逃避心理,当在预感自己做不到之后,便会采取回避措施以避免出现自己不行。在心理学上这很可能是一种”被动攻击“的形式来保护自己。“被动攻击”,是人的内心所采取的一种平衡模式,也是种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当内心的情绪或情感无法通过正常渠道表达出来的时候,潜意识就需要通过别的形式进行宣泄。

遭受了不公平对待,内心压抑了很多负面情绪的被动攻击者常常表面上无动于衷,实际上间接地采取消极行为来表达敌意.拖延、回避、无故添乱等行为都是被动攻击的表现形式。

当男方内心感到不足于是潜意识便在夫妻生活上通过被动攻击的方式,采取“隐性的报复”,以此挫败女方来让自己掌握“控制权”。

亲密关系中你性福吗?

三、亲密关系对人生之重要性

长久以来心理学家主张人类有体验与他人亲近的需求(vgl.Goodman , 1993 ;P. 46)。我们自己的渴望已清楚的印证,亲密是人生过程中不可少的,若有所欠缺,则可能造成某种身心困扰。以下将人生为几个阶段以剖析亲密关系对各个阶段之重要性:

1、婴幼儿时期至学童阶段:几乎每个人出生后第一个归属的团体就是家庭,家庭之型态历经了数世纪不断地、交替地变迁,而形成今日在多数社会文化中占主流地位的核心家庭。

在理想的状况下,家庭的缩小使得家庭生活中的情感度(Emotionalitaet)加强,家庭因而形成一亲密团体。所谓亲密团体就是借由其内在亲密情感、分工合作、互相帮忙而紧紧维系住其成员之团体(Hierdeis , 1989;P. 56)。而家庭借着其成员间的亲密,创造了对于人之成长发展绝定性的前提:自我肯定及安全感。

2、儿童至成年时期:这个阶段我们以父亲与子女的关系为例,来说明亲密关系之重要。一般而言,与父亲分开对男孩造成的打击比对女孩来得大,父母离婚时子女越年幼对其自我价值的伤害越大,但因父亲死亡而与之分离的孩子,其自我价值则不会受到摧残(Hierdeis ,1989;P.69)。然而若男孩的父亲在其6-9岁之间去世,会对其智力发展造成伤害。失去父亲的男孩几乎无例外地比失去父亲的女孩在认知方面的发展程度为低。

3、男女间之亲密关系:成年男女间之亲密关系除友谊外,包含了伙伴关系、爱情及婚姻,后三者之开放度及深刻的程度比友谊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点我们已充分由自我的渴望与经验,以及文学与诗歌中体认其对人生之重要性。由婚姻关系中更产生了对下一代垂直的、人生基本的亲密关系。

亲密关系中你性福吗?

4、老年阶段:人类步入老年阶段后也需与人维持亲密关系,如多数中国老人喜与其成年子女及孙辈多聚首,这就是一种亲密关系之延续。不论任何年龄,配偶死亡均是重大打击,有两个不同时地进行的研究不约而同地显示,无论寡妇或鳏夫都觉得其生活中最大的困难及缺憾就是寂寞,接受配偶的离去对他们而言也是一种折磨。

四、亲密关系中的界限

在许多的亲密关系中,不论是情侣、夫妻,都必须面临人际亲疏的两难挣扎。有些人对于伴侣的离去感到焦虑,因此总喜欢时时刻刻都腻在一起,有时甚至会过于介入彼此生活,造成混淆不清。然而,有些人则是过于冷淡,与人交往过程甚少情感的表达与交流,两人之间形同陌路。这样都不是最好的互动关系,多年前中兴米的电视广告中一句“有点黏又不会太黏”正说明了亲密关系的最理想状态。家庭心理学者Olson曾把家庭的关系分为三类:“黏腻纠结型”、“疏离松散型”与“平衡适中型”,这个概念同样适用于夫妻或是情侣之间的互动:

黏腻纠结型

一个心理健康的个人必须有能力将自我与他人区分开来,这样才能拥有健全的人格发展。因此两个人的互动过程,其实中间是隔着一道“界限”,若是两人的人格发展不健全,这道界限可能会模糊不清,造成彼此容易过渡涉入对方的生活。

这种伴侣亲密过头了,宛如纠残缠在一起的线团,很容易有冲突产生。这就是“黏腻纠结型”的亲密关系。有时乍看之下,这样的关系极为亲密,人见人羡,当一方难过,另一方立刻也仿佛感受那种难过,在流行歌曲里面常常有过份歌颂这种关系的调调,例如“没有你,我就活不下去”云云。然而久了之后,这种亲密便形成了负担,自己的独立性与自主性消失殆尽。

亲密关系中你性福吗?

疏离松散型

另一种情况是界限过于僵化刻板,两个人都带着厚厚的防护罩,不肯摘下来,因此一方永远无法进入对方的心里去了解他的感受,两人的关系是极为冷淡,好像永远无法交集的两条平行线。这样的关系毫无热情,就是“疏离松散型”的亲密关系。

在交往的中后期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初识的新鲜感已经消失,换来的是习惯与“理所当然”,两人关系很容易掉入停滞的状态。通常这是因为彼此的自我坦露不够,彼此以为已经了解对方,但事实并非如此。除非两人都愿意卸下心防,共同努力跨越这道鸿沟,否则仅热恋期所激发出的火花总有冷却的一天。

平衡适中型

“平衡适中型”的亲密关系是最适当的,也是我们亟欲追寻的。两个人各自拥有独立的自我且自主性很高,但是却又能在不干涉的前提下向对方表达关心与支持,两人的人格发展都是健全的,界限则是富有弹性,必要时可以开放让对方进人,平时则是清晰明确,保有充分的自主性。

在这样的关系中,你可以保有完整的自我空间,不用担心被“入侵”。“尊重”是关系中的最高指导原则,但是可别以为他们就这样相敬如冰,他们也勇于表达情感,不论是喜怒哀乐都是如此,而对方并不会随之起舞,而会给予所需的支持,但是最终让他自己去面对他自身的问题,因此情感的连结也是十分足够的。

自我分化—区分自己的情绪与理智

在上述三种新密关系类型中,你是属于哪一种?其实前两种人都是属于“自我分化”不佳的人。

什么是“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就是指一个人把自己的情绪与理智区分开来的程度。举例来说,你正在准备明天的期末考,这是一项对你来说很重要的事,但是此时已考完的朋友打电话来邀你去唱KTV,但你拒绝,因此他们对你不谅解,此时你非常的愤怒也觉得一肚子委屈。此时你会怎么办?

自我分化好的人可以在短时间内把理智与情绪分开来,他并不会压抑自己的情绪,会先花一些时间来处理它,并等到适当的时机跟朋友澄清并表达自己的感受,因为理智告诉他朋友并非故意如此,而自己的表达方式或许也有不对之处。

自我分化较差的人可能不会想得那么清楚,可能一股脑地觉得朋友无情无义,感觉自己是个受害者,以前的前仇旧恨全都涌上心头。

亲密关系中你性福吗?

重新建立自在的亲密关系

家族治疗大师Bowen认为自我分化不好的人倾向把情绪与理智混为一谈,当需要理智思考时却让情绪掌控,当需要情绪表达时却又被理智压抑下来。值得注意的是,分化的好坏似乎会有代代相传的现象,分化差的人倾向会去寻找分化也不太好的伴侣,进而组成分化不良的家庭,若孩子在这种过于纠缠或过于疏离的家中成长,长大后的人际界限也会不清。

亲密关系的经营是一辈子的功课,若是这些关系无法好好处理,常会带给人们巨大的痛苦。但是在人我的界线中,究竟该站在哪一个位置呢?部份的人就是一直在太松、太紧之间摆荡、调整,靠着经验的累积才有拿捏出最适当的分寸。你是否也愿意好好地检视一下你的亲密关系呢?

亲密关系中你性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