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庚款留学出现高潮,美国人真实目的是什么?看这份备忘录

文 / 读史品生活
2019-06-09 15:04

1901年,清政府同美、英等11个国家分别订立了《辛丑条约》,条约规定清政府向各国共赔偿白银4亿5千万两,分39年还清,其中美国分得3千2百多万两。

1903年新任中国驻美公使的留美幼童梁诚(1903-1907年任职),经过多方走访和查阅得知,美国所用海陆军费及商民教会抚恤各项,不及所得赔款数目的一半。他在给外务部的信函中说道:“兹查此项赔款,除美国商民教士应领各款外,实溢美金二千二百万元。”

为了减少清政府的利益损失,于是梁诚向美国提出核减赔款额。而美国政府在采用教育控制中国这种明确的对华战略思想指导下,决定把“庚款”的一部分退还给晚清政府用于资助留美学生教育。

“庚款”留美学生就是用美国退还的“庚款”去美国留美的那一部分学生,“庚款”留美运动持续了近20年。总计从1909年到1929年,仅由庚款派遣或享受庚款津贴的各类留学美国的学生即达1800余人。

那么,为何“庚款”留美出现高潮呢?

当年庚款留学出现高潮,美国人真实目的是什么?看这份备忘录

1、

20世纪初的美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己经成为世界资本主义强国。它在完成北美大陆的扩张之后开始将扩张的重点转向亚洲地区,作为美国“太平洋帝国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对土地辽阔和人口众多的中国进行文化扩张,使对华教育活动能够为美国扩张政策服务、为影响和征服中国服务。

当时美国民间和政府都认为,中国的留美教育关系到美国的在华利益。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校长詹姆士曾在1906年给总统罗斯福的《备忘录》中指出“哪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青年中国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的影响上取回最大收获”。

詹姆士这种利用留美教育,在中国获得商业和政治利益的想法,反应了美国政府的政策。但是美国方面因为十九世纪后期实施的排华政策,使得中国赴美留学人数的规模非常的小。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使晚清留美运动能够兴起,1908年5月25日,美国国会参、众两院通过退还“美国应得赔款之余额”给中国的议案,共达1078万美元,决定从1909年到1940年,将其逐年退还给中国,用来资助留美学生教育。

当年庚款留学出现高潮,美国人真实目的是什么?看这份备忘录

2、

1909年“庚款”留学运动开始全面启动,这是自1872年清政府官派幼童留美计划之后的最大一项官方留美计划。清政府为了消除美方对“退款兴学”问题的种种顾虑,同时为了保证“庚款留学”计划的顺利实施,于1908年12月草拟了《派遣美国留学生章程草案》,就留学生资格及所修专业的规定、留美生的选拔、留美生赴美之前以及在美就学期间的管理等方面明确了规章和职责。

1909年7月,外务部和学部又根据《章程》原则,经与驻京美使商议,会定了留美教育的具体实施细则《遣派游美学生办法大纲》:自拨还赔款之年起,初四年每年遣派学生约一百名赴美游学,自第五年起,每年至少续派五十名,其挑选学生及到美安插送学等事,商定章程另行知照,于是“庚款”留学运动的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1909年9月4日,游美学务处在学部衙门考棚正式开始留美学生的考选。清政府要求游美学务处对各省报考的考生进行严格考选,要做到宁缺毋滥,以确保优秀学生出国留学深造。

当年庚款留学出现高潮,美国人真实目的是什么?看这份备忘录

第一次赴美留学考试本来计划录取100名,结果经过三场严格的考试后,640名应试者中只有47人符合条件。第二次赴美留学考试于1910年7月举行,结果在400名应试者中只录取了70人。第三次赴美留学考试在1911年6月举行,也仅是录取62人。这三批学生都是通过清政府严格甄别选出的,扭转了以往留学资格泛滥的局面,体现了清政府对选派学生赴美留美事情的高度重视。

与此同时,清政府为了确保赴美学生的质量和保障“兴学育才”政策的实施,要求外务部和学部建立赴美留学的培训机构,专门负责培训留美学生,《遣派游美学生办法大纲》中明确规定“在京城外建肄业馆一所……延用美国高等初级各科教习,所有办法均照美国学堂,以便学生熟习课程,到美入学可无扦格”。根据大纲内容可以看出,肄业馆建立的目的,是为了让留美学生提前熟悉美国学习课程,为不久后的留美学习打下基础。

从1910年开始,肄业馆开始在清华园动工建造,同时游美学务处也移驻清华园办公,并将肄业馆正式开学时间定为1911年初。1910年12月,游美学务处又提出将肄业馆上升为更高层次的留美预备学堂的方案,以“培植全材,增进国力”为办学宗旨,以“进德修业、自强不息”为教育方针,学制定为8年,高等、初等各4年,“并于高等科分科教授,参照美国大学课程办理”。1911年由肄业馆改名的清华学堂正式开学,首期共招收新生468人,分别进入初等和高等两科学习。

当年庚款留学出现高潮,美国人真实目的是什么?看这份备忘录

为了保障和促进留美运动的顺利开展,清政府在派遣留学生的时候制定了一些鼓励政策。在积极实施“庚款”留美的同时,清政府允许各中央部门和地方督抚酌情选派留美学生。清政府不仅大量派遣官费留美学生,而且还积极推动自费留美的实行。

清政府从1905年开始,每年都规定举办一次归国留学毕业生考试,然后根据考试成绩授予出身录用。使科举制这种过去选拔官吏的途径逐渐被留学生毕业考试所取代。清政府从1905年开始,举办了多次归国留学生考试,对成绩优秀者授予相应的官职,并根据留学生们所学习的专业分配到外务部等中央政府部门就职。

随着留日热潮在辛亥革命前后的快速回落,留美运动的势头日益强劲。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前夕,留美学生人数己达到650人。这期间留美自费学生的数量稳定增长,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学部与外务部在1909年的《遣派游美学生办法大纲》中规定对在美自费生实施津贴。

大纲规定:“庚款经费如有盈余,每年酌拨若干为奖赏自费学生之用,至多者每年约五百美金,至少者一百美金。此项学生,须由驻美驻美出使大臣,或部派驻美留美监督查照,确系在大学正班肄习实业,己入第二年班以上,功课实有成绩,景况实在困苦者,方为合格”。

当年庚款留学出现高潮,美国人真实目的是什么?看这份备忘录

接着1919年学部和外务部又共同制定《清华学校津贴在美自费生章程》,规定:清华学校每年津贴自费留美学生70人,津贴金额为每月480元美金。以“体恤寒俊,奖励游学”。留美学生陈翰笙和周宏志等人都曾经得到过清华学校的庚款资助。

而且自费留美学生在一些政策上与官费生相比也更显优惠,自费留学学生只需中等学校毕业,各省名额不限。如果留学成绩优秀,且专业满足国家急需,还有机会转为官费生,或者给予一定的官费津贴。自费留学生在回国后也享受和官费留学生一样的待遇。这些政策促使了一些南方沿海的富户子弟开始自费留学,

比如留美大学生伍汝康,曾携青年学生17名至美就学,这些学生年龄约在12岁至18岁之间,皆为广东巨绅富商之子。留美自费学生的比例也因此不断提高,到了1924年,在美国的官费学生与自费学生分别为:官费生662人,自费生1075人。

当年庚款留学出现高潮,美国人真实目的是什么?看这份备忘录

3、

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传教士开始在上海、广州、宁波、福州、厦门等通商口岸设立学校。根据1877年和1890年在上海举行的两次“在华基督教传教士大会”的大会报告:

1876年:男日校177所,学生2991人,男寄宿学校31所,学生647人;女日校82所,学生1307人,女寄宿学校39所,学生794人;传道学校21所,学生236人。学校总数350所,学生总数5975人。

1889年:学生总数16836人,十三年中,学生数量增加近两倍,约一万余人。随着洋务运动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和人们对西学态度的转变,教会学校的数量也得到快速增长。外国传教士在中国主要兴办的是中学,教会大学的数量比较少,只有16所。

教会学校的学生在学校里接受西方的新式教学,掌握了大量的自然科学知识,英语方面优势也很明显,对于欧美文化逐渐趋于认同。因此他们成为留美学生运动的主力军。第一批庚款留美学生中就有许多人曾经在教会学校就读过。

当年庚款留学出现高潮,美国人真实目的是什么?看这份备忘录

1910年在上海举行的第二次庚款留美学生考试中,圣约翰大学的学生被录取26人,占总录取名额31名的84%0’教会学校的学生占留美学生中的比重比较大,据统计1921-1925年,中国在欧美的自费留学生人数为590人,其中就读过教会学校181人,而162人留学美国,占89. 50%。

民国时期著名的外交家施肇基、顾维钧、王正廷等人也是来自于教会学校。由此可见教会学校在留美学生运动中的促进作用。

晚清留美运动到“庚款”留学时达到高潮,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清政府留学政策的支持和保障,也有美国政府方面的鼓励因素,但是究其根本原因,那是因为满怀热情的爱国志士,他们抱着挽救中国的一腔热血,希望通过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技术和思想文化来改变中国落后的社会面貌。

撰稿/刘松【读史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