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个糖尿病用药误区,很多糖友都犯过,别再让病情雪上加霜
药物是目前最普遍的糖尿病治疗方法,但是,大部分人对用药都有错误的认识,用药不规范大大影响治疗效果。所以,流小健总结出11个常见的糖尿病用药误区,希望能够帮助糖友们走出误区,接受正规谨慎的治疗。
误区一:有了症状才吃药,没有症状不用吃药
有些糖尿病患者习惯根据自觉症状来估计血糖控制的好坏。由于许多2型糖尿病患者自觉症状不明显,服药与不服药在一定时期感觉上差异不大,于是就认为不用服药也能控制好血糖。
正解:事实上,只有在血糖显著升高时,患者才会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如果因无明显不适,就随意下调降糖药用量或干脆停药,往往导致血糖控制不佳。单凭饮食和运动就可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的情况仅见于少数病情较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都需要药物治疗。
误区二:饮食过量了就加大药量
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药物治疗三者缺一不可。临床实践充分证实,药物治疗需要在饮食控制和运动锻炼的配合下才能取得良好的降糖效果,不把好饮食这一关,即使降糖药物再好,疗效也会大打折扣。
正解:有些“糖友”对此不了解,认为用上药之后,多吃点也无妨,并试图通过增加药量来抵消多进食的后果,这是很不明智的。这样做的结果不利于血糖控制,不仅容易使身体发胖、加重胰岛素抵抗,而且还会增加胰岛负担,加速B细胞的功能衰竭。
误区三:不愿吃降糖药,怕影响肝肾功能
不可否认,有些降糖药物确实可以引起肝脏转氨酶的升高以及胆汁淤积性黄疸,但仅见于个别患者,且不良反应在停药后即消失。总体来说,只要严格按照药典规定用药,其安全性还是有保证的,药物对肝肾功能的影响不大,何况人的肝脏和肾脏有着强大的解毒、排毒功能,所以因担心降糖药损害肝肾而不敢用药实在没有必要。
正解:其实,高血糖未得到控制与服用药物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相比,前者的后果要严重得多。糖尿病患者在初次就诊时,医生往往会对病人的肝肾功能进行系统检查,再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建议患者进行定期的肝肾功能检查。因此,临床上真正因降糖药物导致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的病例是极少见的。
误区四:吃药就行了,不用复查
用药期间定期监测血糖,一方面可以了解病情控制情况以及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作为选择药物及调整药量的重要依据。随着病程的延长,许多磺脲类降糖药物(如消渴丸、优降糖、达美康等)的效果可能逐渐降低,医学上称之为“药物继发性失效”。
正解:有些患者不注意定期复查,觉得自己一直没间断治疗,心理上有了安全感,但若出现药物继发性失效,实际上形同未治。
误区五:为了快速降血糖加大降糖药剂量
人体内环境对血糖骤降很难一下子完全适应,所以,控制血糖不能急于求成,应当稳步下降。有些患者为了让血糖快点降下来,往往擅自加大剂量,结果矫枉过正,引发低血糖反应,甚至导致低血糖昏迷,非常危险。不仅如此,超剂量用药还会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正解:因此,糖尿病治疗最好在医生的指导下科学地服用药物。
误区六:药效达不到希望就频繁换药
患者服药后往往期望看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有些降糖药物疗效的发挥往往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药效才逐渐显现出来。再者,每种降糖药都有最大有效剂量,有时效果欠佳,或许是剂量不够。许多患者不了解这一点,服药没几天,对血糖下降程度不满意,即认为所服药物无效,急于换药。
正解:事实上,有些降糖药(如胰岛素增敏剂)服至半个月到一个月才会达到最佳的降糖效果。所以,不要轻易认定某种药物对自己无效。合理的方法是:根据血糖水平逐渐调整服药的剂量,服至该药的最大有效量时,血糖仍不下降或控制不理想,再改用其他药或与其他药物联用。频繁换药,难以达到药物的最大降糖效果,还可能造成血糖波动,甚至可能加速药物的失效。
误区七:不懂降糖药特性,同时服用几种药物
口服降糖药有促胰岛素分泌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DPP-4抑制剂等多种,每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但同一类药物的作用机制基本相似,所以一般不主张同一类药物合用。
正解:同类药物合用有时会导致严重低血糖,另外,也很容易出现药效不增加,而药物的副作用却累加上去的情况。
误区八:跟风吃药,别人吃什么我就吃什么
糖尿病用药强调个体化,应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如身体胖瘦、肝肾功能状况、年龄、血糖特点如空腹还是餐后血糖高等)来选药。所谓“好药”就是适合患者自己病情的药,并非新药、贵药才是好药,其他患者用着好的药未必另一个患者也适用。例如,有位患病多年的糖尿病病人,用优降糖效果越来越差,血糖长期控制不好,以至出现糖尿病肾病。后来他听别人介绍二甲双胍不错,就买来服用,结果用后不久,就因肾排泄二甲双胍代谢产物障碍,导致乳酸酸中毒昏迷入院抢救。
正解:因此,用药需要个体化,而不能人云亦云。
误区九:血糖刚刚平稳就立马停药
就目前医疗水平来看,糖尿病尚无法被根治,某些病情较轻的糖尿病病人,经过一段时间正规治疗,特别是配合适宜的饮食控制,血糖降至正常,临床症状也暂时消失了,甚至不用药也可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此时患者往往以为自己的糖尿病已被治愈,于是放松饮食运动控制,甚至完全停药,这种做法是完全错误的。这样用不了多久,患者的高血糖又会“卷土重来”。
正解:在治疗时一定要遵照医嘱,不要相信那些所谓快速降糖、根治糖尿病的广告,应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也只有如此糖尿病患者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健康。
误区十:不按服用方法,吃完就拉倒
口服降糖药有很多种类,各类降糖药的作用机理及药代动力学特点也不相同,因此,服用方法也不一样。服用方法不对,对疗效及安全性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正解:磺脲类药物(如美吡达、达美康等)需在饭前半小时服用;α-糖苷酶抑制剂类(如拜唐苹等)需与第一口饭同时嚼服;双胍类药物(如二甲双胍、格华止等)最好在餐后服用,这样对胃肠道刺激小;噻唑烷二酮类(如文迪雅、艾汀等)则可酌情选用服用时间。
误区十一:认为中药偏方能够根治糖尿病,一味追求中医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目前都还没有解决糖尿病的根治问题,至于广告、媒体中宣称的中药能根治糖尿病,纯属无稽之谈,切勿盲目轻信。
正解:我们知道,长期高血糖是导致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因素,中药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防治方面有一定作用,但就降糖效果而言,中药效果远不及西药。
糖尿病在选择药物治疗的时候应该谨慎,应该遵医嘱,不能人云亦云,按照旁人意见或者自己想法违背医嘱,这样是不可取的。如果您也有用药方面的问题,添加流小健(微信liujiankeji01),有专业医生为您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