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人怎么用药效果好?这些知识很重要!

文 / 中华糖友学会
2017-07-31 05:10

虽然我国糖尿病人已经占全球首位,但而现实是,我国半数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并没有得到有效和规范治疗,仅有1/3的患者血糖控制基本达标,糖尿病知识普及仍然不够,公众对于疾病认知、用药中仍有不少误区,今天给大家讲解一下:

降糖药物会给身体带来哪来影响?

是药三分毒,很多糖友由此害怕降糖药物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从而拒绝吃药,直到有一天,发现自己出现了严重的糖尿病并发症,才后悔不已,这类案例在糖友中并不少见。

畏惧的心理糖友都会产生,但是畏惧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存在畏惧心理的糖友当前最需要做的就是了解降糖药物究竟存在哪些副作用,又如何能够避免它们带来的身体伤害。

(1)磺脲类药物为胰岛素促泌剂,主要作用是刺激胰岛素分泌,使人体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常见副作用是低血糖,如药物剂量过大、饮食不配合、使用强力长效制剂等容易导致低血糖,规避低血糖风险的有效策略就是加强血糖监测。(2)格列奈类药物,为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降糖作用快而短,因此可以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副作用为引起低血糖,低血糖的发生频率和程度较磺脲类药物轻。(3)双胍类降糖药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提高肝脏、肌肉、脂肪等身体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常见副作用为胃肠道反应,如口干、食欲减退、恶心、腹泻等。应对措施为餐中或餐后服药,并从小剂量开始逐步加大用药量。(4)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以提高细胞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为胰岛素增敏剂,主要副作用为水肿,心力衰竭和肝病者要慎用此类药物。(5)α-糖苷酶抑制剂可以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主要降低餐后高血糖,主要副作用为胃肠道不适,如肠胀气。避免和减少不良反应的技巧是从小剂量开始服用,逐渐加量,并和第一口饭一同嚼碎后服用。

降糖药是否有好坏之分?

一些糖友找医生开药,会经常要求医生给开点“好药”,其实在所有降糖药物种类之间做比较,是没有好坏之分的,只有适合与不适合自己的,那么适合自己的就是“好药”。在前边的内容中,我们已经讲到,不同的降糖药物的降糖机制是不同的,糖尿病患者要根据自己的患者特点选择适宜的药物,一般来说,“好药”应具备4个条件:一是疗效确切,能发挥确实的降糖作用;二是对人体的毒性或副作用较小,由于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于不同药物的副作用反应不同,应选择对自身毒副作用小的药物;三是价格合理,在患者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四是服用方便。

血糖降低了就是药效好吗?

有些病友认为,自己的血糖监测做得好,血糖控制得也不错,那就说明目前所用的药物有效,有的人还为自己能够独立购买降糖药而盲目高兴,其实不然。有些药物的不良反应不到医院检查是发现不了的,如二甲双胍可能会引起维生素B12缺乏。要知道,血糖监测只是评价疗效和估计病情变化的一个方面,选择该吃哪种药物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评价其疗效就更非病友自己办得到的。

糖友应做到的是,可以监测一天多个时点的血糖,如三餐前和睡前血糖,保证全天血糖控制平稳;并定期到医院检查,除了血糖控制好,身体其他指标也没有异常,如糖化血红蛋白、维生素B12等指标。

为什么餐后血糖总是控制不好,该怎么办?

很多粉丝给我们留言说,自己的空腹血糖控制得还可以,就是餐后血糖总是高,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糖尿病人群特点,可能与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有一定的关系,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主食吃得比较多,碳水化合物占比较大。

餐后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要选择主要改善餐后血糖的药物,如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格列奈类药物(瑞格列奈、那格列奈),短效磺脲类药物(格列吡嗪、格列喹酮)等。

当然糖尿病患者不要以为吃了降糖药,就可以忽略饮食和运动对血糖的影响。糖尿病患者无论在什么时候都要注意合理膳食,控制高能量食物摄入,做到饮食多样化,并控制好每餐的能量摄入。如果糖友餐后血糖控制不好,还要加强血糖监测,看究竟是降糖药物没有发挥降糖作用,还是饮食、运动不合理造成的。

饭后运动也很重要,《中国糖尿病运动治疗指南(2012)》指出,中国的糖尿病患者多为餐后血糖升高,故运动应在餐后1~3小时内为宜,运动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低血糖发生,运动前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未减量者,运动中需注意补充糖分(如糖水或甜饮料等),胰岛素注射部位原则上以腹壁脐周为佳,尽量避开运动肌群,以免加快该部位的胰岛素吸收从而诱发低血糖。

误区纠正:

1、用降糖药就可以放心大吃了

饮食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措施。药物只有与饮食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只顾用药,不管饮食,就可能使病人代谢失衡,胰岛素抵抗现象加重,继而出现各种合并症,加重病情,最终导致治疗失败。所以,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病人,同样需要饮食控制。一般而言,饮食摄入热量高、活动量小则胰岛素需要量大,饮食摄入热量低、活动量大则胰岛素需要量小。如果饮食合理,必然使胰岛素用量也合理,还可增强机体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有助于减少胰岛素注射剂量。

2 、使用胰岛素了就不要加餐

皮下注射胰岛素,胰岛素吸收和作用缓慢。在进餐前注射胰岛素,胰岛素要把餐后血糖降下来。到了餐后2小时,血糖降下来的时候,皮下注射的胰岛素还在慢慢吸收,它的作用还没有完全消失,所以,餐后2小时的血糖在胰岛素后劲的作用下,又继续下降了。如果食物摄取不足,可造成低血糖。低血糖可引起很多意外,如脑血管意外、心脏的意外事件。避免餐后的低血糖,就要在餐后2小时少量加餐,使较低的血糖回升。

3、用胰岛素会上瘾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一般经过较大剂量、多种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血糖控制仍未达标,尤其是病程较长时,就应果断改用胰岛素或口服降糖药联合胰岛素治疗。所以说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是否继续使用,取决于病情。一旦血糖降低到合理的范围内,就可用口服降血糖药治疗。而适时的外源性胰岛素补充,有时还可以使胰岛得到休息,休整以后,也可让患者自身的胰岛继续发挥作用,“抵抗”糖尿病。有些患者自身分泌的胰岛素远远不够身体利用,就需要长期注射胰岛素,以维持身体血糖正常的需要,并不是胰岛素上瘾。

4、用胰岛素就不用口服药

导致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的原因有多种,胰岛素分泌不足只是其中的一种其他还有原因例如:胰岛素抵抗、肝脏糖原分泌过多、脂肪分解过剩、肾脏对糖回吸收增加、肌肉组织储糖能力下降、胃肠道糖的吸收分解速度加快、中枢神经对饱食敏感度下降。有时即使用了胰岛素,还是应该联合应用口服药物,当然具体用药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

5、别人吃了效果好的药自己也可以用

当听到其他糖友说哪种降糖药效果好时,就盲目听从,也不管是否适合自己,就随意使用,这种做法肯定不对。降糖药物种类繁多,每类药物作用机制不尽相同,不同药物的起效时间和作用时间也不等。如一些磺脲类降糖药的作用时间长、服用方便,但可能对控制餐后血糖的效果不佳;有些药物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低血糖反应少,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但要一日多次服用。所以,应该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病情的口服降糖药。

6、听信偏方秘方

很多糖尿病患者刚检查出糖尿病,往往心情沮丧、容易慌张,短期内想尽各种办法把病治好,但是严格的饮食控制以及打针吃药运动减肥往往让人痛苦不堪。再加上很多糖尿病患者习惯性认为西药治疗糖尿病副作用大,中药纯天然、副作用小,可以长期服用,甚至可以完全替代西药降糖治疗,于是开始寻找和尝试各种中医“秘方”、“偏方”,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专家表示,其实这种观念是偏执,过度期待中药的“神奇”药效而故意不用西药是不正确的。至今为止医学界还没有找到任何一种方法可以根治糖尿病,特别是中药偏方,中医中药虽然对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有一定的辅助作用,但是寄希望于完全根治糖尿病是不现实的。

7用降糖药就可以放心大吃了?

饮食疗法是治疗糖尿病的基本措施。药物只有与饮食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只顾用药,不管饮食,就可能使病人代谢失衡,胰岛素抵抗现象加重,继而出现各种合并症,加重病情,最终导致治疗失败。所以,应用胰岛素治疗的病人,同样需要饮食控制。一般而言,饮食摄入热量高、活动量小则胰岛素需要量大,饮食摄入热量低、活动量大则胰岛素需要量小。如果饮食合理,必然使胰岛素用量也合理,还可增强机体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有助于减少胰岛素注射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