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今墨施治糖尿病
华医世界
图*著名医家施今墨老先生
施今墨老先生,被誉为北京四大名医之一,中医临床家、教育家,从医60余载。
施老治病辨析细致,立法潜药恰中病机。每一治验均为极好的学习典范。
今天,小师妹将 其临床治疗糖尿病,纳呆,痛经医案3则分享如下,供临床优秀的的中医师参考学习。
01
糖尿病(肝肾两虚)
男, 48岁。
病已多年, 铁路医院检查空腹时血糖14.72mmol/L, 尿糖 (+++) , 诊断为糖尿病。
现症:烦渴引饮, 小便频数, 多食善饥, 日渐消瘦, 身倦乏力, 头晕心跳, 大便微结, 夜寐不实, 多梦纷纭。
舌苔薄白, 脉数, 重按不满。
辨证立法:
心火不降, 乱梦纷纭;
热灼肺阴, 烦渴多饮;
脾胃蕴热, 消谷善饥;
肝阴不足, 头晕目眩;
肾阴亏耗, 小便频多。
综观脉证, 气阴两亏, 精血不足, 三消俱备, 五脏皆损, 证候复杂,
证属:肝肾不足, 气阴两伤。拟用 益气阴, 滋肝肾, 补心脾法图治。
生黄芪30g, 薏苡仁30g
怀山药18g, 乌梅肉5g
人参5g, 五味子10g
寸麦冬10g, 云茯苓10g
远志10g, 桑螵蛸10g
何首乌15g, 绿豆衣12g
天花粉12g, 山萸肉12g
元参12g、大生地12g。
处
方
二诊:
前方服7剂后, 烦渴解, 尿次减, 饮食如常, 夜寐转佳, 精神舒畅。
空腹时血糖已降至8.61 mmol/L,
尿糖 (+)。
效不更方, 前方再服7~10剂。
解析
按语
本例为三消俱备, 肝肾不足, 气阴两伤之证, 患者日渐消败, 病情证候复杂。
张景岳谓:“ 治消之法, 最当先辨虚实, 若察其脉证果为实火致耗津液者, 但去其火则津液自生, 而消渴自止。
若由真水不足, 则悉属阴虚, 无论上、中、下急宜治肾为主, 必使阴气渐充, 精血渐复, 则病必自愈。
若但知清火, 则阴无以生, 而日见消败, 益以困矣。”
本例虽有三消之证, 但阴虚乃为根本。《沈氏尊生书》有“阴虚者, 肾中真阴虚也”之说。 故施师以滋肾阴为主, 益气为辅图治, 阴复津回, 水升火降, 五脏可安。
方以 梅花取香汤(德生堂方, 由天花粉、乌梅、人参、葛根、枇杷叶、黄芪、瓜蒌子、五味子、檀香组成) 及
麦门冬煎(三因方) 加减为主,
佐以元参、首乌、桑螵蛸、远志、绿豆衣等味, 并加用了 施师常用的生芪、山药这组药对。
全方组织周密, 阴阳兼顾, 所用之药, 均考虑到对肺、脾、肾三经, 上、中、下三焦的作用,
以此达到滋肾水, 涵肝木, 泻心火, 除燥热, 济精血之目的。
热去津生, 燥除渴止, 阴平阳秘, 水火既济, 诸证自解。
本例病已多年, 只服药7剂, 症状大减, 血糖、尿糖也均下降, 效果十分明显。
对药解析
人参—黄芪:
人参甘温, 健脾胃, 促运化, 益气生血, 生津止渴;
黄芪甘温, 补气升阳, 益胃固表, 托毒生肌, 利水消肿。
二药伍用, 相得益彰,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以收双向性调节血糖之作用。
黄芪—山药:
黄芪甘温, 补气升阳, 利水消肿, 而偏于补脾阳;
山药甘平, 补脾养肺, 养阴生津, 益肾固精, 而侧重于补脾阴。
二药伍用, 一阳一阴, 阴阳相合, 相互促进, 相互转化, 共收健脾胃、促运化、敛脾精、止漏浊, 消除尿糖之功。
黄芪、山药伍用, 系施师临证经验所得, 用于降低尿糖。
意即取黄芪的补中益气、升阳、实腠理之作用,
与山药的益气阴、固肾精的功用相合, 谓之相互为用, 益气生津, 健脾补肾, 涩精止遗, 使尿糖转为阴性也。
《中华药海》载:“山药配黄芪, 甘温, 固表益卫, 补中益气, 升提中焦清气, 补气生血, 利水消肿。 二药配用, 补脾之阴阳, 对糖尿病、肾炎水肿有效, 主治消渴水肿。”
乌梅—五味子:
乌梅味酸, 清凉生津, 益胃止渴, 敛肺止咳;
五味子敛肺滋肾, 敛汗止汗, 生津止渴, 养心安神, 涩精止泻。
二药参合, 相得益彰, 养阴强心、敛肺止汗之力增强。
乌梅、五味子伍用, 均取酸以敛之, 益阴止汗也。
盖汗症者, 日久必然伤阴, 汗为心之液即是明证。
施师治疗自汗、盗汗诸症, 在治标的同时, 总不忘益阴强心以治其本, 常常与麦冬、党参参合。
山萸肉、牡蛎、乌梅、五味子均可用以治疗糖尿病, 尿糖不降之症, 其治病原理, 即敛脾精、止漏浊是也。
绿豆衣—薏苡仁:
绿豆衣质轻气寒, 善清脏腑经络、皮肤、脾胃之热毒;
薏苡仁甘淡渗利, 善清肺热, 除脾湿, 以健脾化湿, 利水消肿。
二药伍用, 益脾胃、促健运、清虚热、解毒热、治消渴之效益彰。
02
纳呆 (胃阴不足)
患者,男,45岁。
经商10数年, 往来南北, 饮食起居无有定时, 食欲渐减, 遂致不知饥饿,
虽有佳肴亦不欲食, 懒言, 倦怠, 精神大不如前。
舌苔薄白, 脉缓而细。
辨证立法: 脾胃为后天之本, 人受水谷之气以生, 劳倦思虑, 耗伤津液以致脾胃失调, 运化功能紊乱, 致使胃纳呆滞,
拟调气机养胃阴生津液为治。
乌梅肉5g, 宣木瓜10g
绿萼梅10g, 野於术10g
鸡内金10g, 生谷芽10g
生麦芽10g, 金石斛12g
北沙参 (米炒) 10g
炒荷叶6g。
另:西洋参4.5g (炖浓汁兑服)
处
方
二诊:服8剂, 能稍进饮食, 自觉精神较好。前方续服。
解析
纳呆又叫食欲不振、饮食乏味。
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所致者,
有热性病胃阴受损者,
有癌瘤放、化疗后伤及阴液者,
有罹各种慢性病证胃气不足、胃阴缺乏者种种。
施师常用 养胃阴、生发胃气为治, 本案用沙参、石斛、乌梅养胃阴, 生胃津;
生内金、生谷麦芽、荷叶、绿萼梅 疏肝气, 生发胃气, 健脾和胃以助调气开胃增食之效。
白术—内金:
白术甘温补中, 苦温燥湿, 益气生血, 和中消滞, 固表止汗;
鸡内金甘平无毒, 生发胃气, 养胃阴, 生胃津, 消食积, 助消化, 固摄缩尿, 化结石。
二药伍用, 白术偏于补, 内金善于消。白术多用、久服有壅滞之弊, 故与鸡内金伍用, 其弊可除。二药相合, 一补一消, 补消兼施, 健脾开胃之力更彰。
乌梅—木瓜:
乌梅味酸, 清凉生津, 益胃止渴;
木瓜酸温, 和肝脾, 生胃津, 助消化。二药伍用, 其功益彰, 疏肝和胃, 理脾化湿, 养胃阴, 生胃津, 开胃口, 增食欲之力增强。乌梅、木瓜伍用, 出自《临证指南医案》。
叶天士创脾胃之疾养胃阴之说, 观其立论云:“ 纳食主胃, 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 胃宜降则和。”又云:“太阴湿土, 得阳始运, 阳明阳土, 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 胃喜柔润也。”
叶氏养胃阴者, 取甘平或甘凉之品, 药用 石斛、麦冬、生白芍、沙参、生白扁豆、乌梅之类,
以使津液来复, 通降和合, 即宗《内经》所谓“六腑者, 传化物而不藏”, 以通为用之理也。
施师遵叶氏之法, 在辨证施治精神的指导下, 对热性病后期, 消化系统疾病 (如萎缩性胃炎, 胃、十二指肠溃疡) ,
表现为不饥少纳, 或不饥不纳, 口干, 舌红少苔、欠润, 脉细而数者, 在养胃阴的基础上,
加上生发胃气之品, 诸如乌梅、木瓜、生谷芽、生麦芽、生内金之类, 其效更著。
尝治一男性胃溃疡患者, 久治不效, 故行胃大部切除术, 术后年余, 仍然纳谷不佳, 甚则毫无食欲, 见食发愁, 患者形体瘦弱,
舌红无苔, 六脉细弱,
以生内金、紫丹参、生谷芽、生麦芽、木瓜、乌梅、生白芍、佩兰叶、节菖蒲诸药调治,
药服10余剂, 饮食倍增, 体力好转。
可见药证相符, 方可取效, 数剂而愈。
举
例
生谷芽—生麦芽:
麦芽、谷芽的功效类同, 均有启脾进食、宽中消积、和胃补中之功, 故二者常常相须为用, 以增强疗效。
但 麦芽消食力强, 谷芽和养功胜;
麦芽力猛, 谷芽力缓;
麦芽消面食, 谷芽消米食。
至于临床上的取舍, 应注意患者平日以面食为主, 还是以米食为主, 给予灵活选用。前者宜选麦芽, 后者宜用谷芽, 若米面皆食, 可二者同用, 其效更彰。
麦芽、谷芽伍用, 施师本案用生品。 其用意是取其生发之气, 以舒肝气, 和胃气, 生津液, 养胃阴, 开胃口, 增食欲。
另外, 生品入药, 尚能保持药物的有效成分, 以增强疗效。
尝用于 治消化系统疾病, 如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或热性病后期和种种癌肿放疗、化疗后的胃阴受损, 胃气大伤, 以致食欲不振者, 均可取得满意效果, 确有和胃养阴、开胃增食之功。
03
痛经 (肝郁气滞)
患者,女, 16岁。
去岁天癸初行量甚少, 经来腹痛, 食欲减退, 两胁窜痛, 情志不舒, 时生烦躁, 形体瘦弱, 面色少华。
舌淡苔腻, 脉细缓。
辨证立法:情志不舒, 两胁窜痛, 均属肝郁,
肝为藏血之脏, 脾为生血之源,
肝病传脾, 血亏不得荣养经脉,
冲脉为血海, 血不充则经水少而腹痛。
拟调冲任, 理肝脾法。
醋柴胡5g, 醋蕲艾5g
厚朴花5g, 玫瑰花5g
春砂仁5g, 月季花5g
代代花5g, 酒川芎5g
苏梗5g, 桔梗5g
炒枳壳5g, 杭白芍10g
阿胶珠10g, 酒当归10g
香附米6g, 生地6g
熟地6g, 酒元胡6g
炙甘草3g。
处
方
二诊:
服药3剂, 食欲增, 精神好, 两胁已不窜痛, 月经尚未及期, 未知经来腹痛是否有效, 嘱于经前3天再服前方, 以资观察。
三诊:每月经前均服前方3剂, 已用过4个月, 均获良效,
月经量较前增多, 血色鲜红, 经期较准, 经期腰腹不觉酸痛, 精神好, 食欲强, 面色转为红润, 拟用丸方巩固。
每届经前1周, 早晚各服艾附暖宫丸1丸, 白开水送下。
处
方
解析
经来腹痛, 多见于初行经时不重视经期卫生, 饮冷遇寒, 或肝郁气滞, 或血瘀, 或为血虚均可致痛经。
本案 则因肝郁不舒, 遂有饮食少进, 致血少来源, 气滞血瘀, 而引起痛经。
初诊以缪仲淳之加减正元丹为主方, 加元胡、柴胡、香附、苏梗舒肝理气,养血调经, 服药后不但经来腹痛治愈, 而且气血渐充, 食欲增, 面色亦转红润矣。
杭白芍—醋柴胡:
白芍养血敛阴, 柔肝和血, 缓急止痛, 清解虚热;
柴胡疏肝开郁, 和解退热, 升举阳气。
白芍酸寒收敛, 能敛津液而护营血, 收阳气而泻邪热, 养血以柔肝, 缓急而止痛, 泻肝之邪热, 以补脾阴;
柴胡轻清辛散, 能引清阳之气从左上升, 以疏调少阳之气, 而理肝脾, 调中宫, 消痞满。
二药伍用, 相互依赖, 相互促进, 互制其短而展其长。
故以白芍之酸敛, 制柴胡之辛散, 用柴胡之辛散, 又佐芍药之酸敛,
以引药直达少阳之经, 而清胆疏肝, 和解表里, 升阳敛阴, 调经止痛。
生熟地—砂仁:
生熟地亦简称二地。
生地性凉而不寒, 养阴清热, 凉血止血;
熟地甘温黏腻, 补益肝肾, 滋阴养血, 生精补髓;
砂仁辛散温通, 芳香理气, 行气和中, 开胃消食, 温脾止泻, 理气安胎。
取砂仁辛散之性, 去生熟地黏腻碍胃之弊。
诸药合参, 滋阴补肾, 益精填髓, 生血补血, 养阴凉血之功益彰。
生熟地、砂仁伍用, 为施师所习用, 诸凡津亏血少诸症皆宜选用。生熟地质体黏腻, 易碍胃腻膈,
故以砂仁之辛散佐之, 消其副作用, 增强治疗效应是也。
当归—川芎:
当归性柔而润, 补血调经, 活血止痛, 祛瘀消肿, 润燥滑肠;
川芎辛温香窜, 行气活血, 祛风止痛。
当归以养血为主, 川芎以行气为要。 二药伍用, 互制其短而展其长, 气血兼顾, 养血调经、行气活血、散瘀止痛之力增强。
当归、川芎伍用, 名曰佛手散, 又名芎归散, 出自《普济本事方》。 治妊娠伤胎、难产、胞衣不下等症。
《医宗金鉴》谓:“命名不曰归芎, 而曰佛手者, 谓治妇人胎前、产后诸证, 如佛手之神妙也。
当归、川芎为血分之主药, 性温而味甘、辛, 以温能和血, 甘能补血, 辛能散血也。”
明·张景岳云:“一名芎归汤, 亦名当归汤。治产后去血过多, 烦晕不省, 一切胎气不安, 亦下死胎。”笔者体会(指吕景山教授), 经期头痛剧烈者, 二药宜重用,
当归10~18g,川芎15~30g。
艾叶—香附:
艾叶温经止血, 暖胞散寒止痛;
香附开郁调经, 行气止痛。
艾叶除沉寒痼冷为主, 香附开郁行气为要。
二药参合, 温开并举, 调经散寒、理血利气、通经止痛的力量增强。
艾叶、香附伍用, 出自《寿世保元》艾附暖宫丸。
治子宫虚寒不孕, 月经不调, 肚腹时痛, 胸膈胀闷, 肢怠食减, 腰酸带下等。
厚朴花—玫瑰花:
厚朴花味苦、辛, 性温, 而其气味辛香, 具有生发之气,
能宽胸理膈、化湿开郁、降逆理气;
玫瑰花色紫、鲜艳, 香气浓郁, 其气清而不浊, 其性和而不猛,
柔肝醒脾, 行气活血, 宣通窒滞而绝无辛温刚燥之弊, 实属理气解郁、和血散瘀之良药。
月季花—代代花:
月季花甘温通利, 活血调经, 消肿止痛;
代代花甘平行散, 理气宽胸, 开胃止呕。 月季花重在活血, 代代花偏于行气。二药伍用, 一气一血, 气血双调, 调经活血、行气止痛甚效。
施师经验, 诸花入药者, 均宜后下。否则, 有效成分易被破坏, 以致影响治疗效果。
苏梗—桔梗:
紫苏梗行气宽中, 温中止痛, 理气安胎;
桔梗宣通肺气, 祛痰排脓, 清利咽喉, 升提利水。
紫苏梗偏于下降理气, 桔梗长于升提上行。
二药伍用, 一上一下, 开胸顺气、理气止痛、消胀除满之功益彰。 经期胸闷、乳房胀痛等症尤为相宜。
此篇文章摘选自吕景山教授所著《施今墨医案解读》,
上述医案皆非轻症,但施今墨老先生用药应手而愈,乃是辨证精准,用药有法。
吕景山教授解读,亦非常详尽。
看完上面3则医案,您有哪些想法和收获呢?欢迎在下方留言处留言,与优秀的中医师一同探讨学习。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