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钠血症,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并且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增加

文 / 中老年健康讲堂
2021-08-19 00:01

导语:低钠血症是指血液中的钠含量低于135mmol/L,正常的血钠值在135-145mmoI/L之间。血钠浓度降低,血浆渗透压也普遍下降,因此低钠血症也被称为低钠性低渗综合征。

01首先要了解相关疾病的治疗措施,在此基础上对该类疾病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1、病因概述

根据病因的不同,低钾血症可分为低钠血症(钠含量减少)、低钠症(正常)和钠量增加。它主要与药物、激素失衡、疾病等因素有关。

2、基本病因

(1)低钠血症和钠含量的降低

当体液流失时,溶质流失大于水分流失,即低渗透性脱水。这种情况在钠流失比在水流失,肠外和钠的肾流失更常见。根据尿中钠的排泄条件,钠离子浓度增加钠浓度为大于20mmol/l,肾钠释放量增加;

(2)肾脏钠流失的原因

使用利尿剂和脱水盐。缺乏盐皮质类固醇减少了钠在肾小管的再吸收。增加血糖、酮尿等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饥饿、酒精性酮尿症。

(3)肾脏静脉钠流失的原因

胃肠道的缺失,如呕吐、腹泻、第三隔间的液体潴留、灼伤、胰腺炎和胰瘘以及胆囊瘘。脑钙化症候群:由颅内肿瘤、出血、外伤和其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引起的低钠血症。

(4)正常总钠盐低钠血症

乙酰胆碱缺乏症主要是肾上腺皮质功能不专一,醛固酮的分泌会引起水的增多,钠的排泄减少,皮质醇的减少会促进抗利尿激素的产生,从而导致水分流失减少。

(5)减少甲状腺功能

由于心脏输出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ADH介导的肾功能异常发生。一方面心输出量和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尿排出量下降;另一方面,压力传感器刺激释放ADH,使有效血流量下降。

(6)急性精神分裂症

有低钠血症的趋势,其机制是多因素的,包括:口渴难耐,豪饮,ADH释放轻度渗透调节损伤,低血浆渗透压时adh释放,肾脏反应增加和抗精神病药物。

(7)药物引起低钠血症

该机制是由ADH介导的,或增加ADH的释放量或增强ADHs的作用。先天性肾上腺皮质激素过度分泌综合征尿液中的钠离子的浓度通常为大于20mmol/L,低钠血症与总钠量增加这类低钠血症患者的钠量总体上有所增加,但由于体内水分的潴留,血钠减少。

02对于此类症状的表现要掌握好,确保在治疗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1、症状概述

低钠血症患者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患者病情等因素的急性缓解。当病情相对轻微时,可能没有明显的症状,或者只有头痛和注意力不集中。那些有严重症状的人通常会有明显的神经相关症状。

2、典型症状

血液中的钠很少会引起超过125毫摩尔/升的症状;在125至130毫升/升时,钠也只表现肠胃症状。脑细胞水肿表现为痉挛性木僵、昏迷和颅压升高的症状,可出现严重的脑疝。血量收缩,会出现血压低、脉搏过快和循环系统衰竭,同时有嗜睡的体征。并发症主要是低钠血症可并发脑疝、渗出性脱髓鞘综合征、神经损伤,严重时还并发瘫痪。

03对此类疾病的检查要有一定的准确率,确保患者在治疗后可以尽快的康复

1、预期的检查

医生将让患者进行体检、电解质检查作初步诊断,然后进行血糖、肾功能、血浆渗透压、排尿常规、心电图、B超、CT等进一步明确本病的发病机理和严重程度。

2、医学检查

低钠血症轻的人不能有明显的症状表现,或只表现疲劳、厌食、恶心、嗜睡、重者可出现谵妄、狂性呕吐、惊厥、昏迷。体格检查应注意体重和皮肤的变化,如皮肤弹性、水肿或脱水。如果心律、颈静脉充血和血压变化,表明有血液循环障碍,则病情已发展到严重阶段。

3、实验室检查

血清钠浓度为135毫米汞柱,低钠血症。为了消除实验误差并采取后续措施,最好进行多次测量。血液检查还应包括血清钾、氯、血糖、血浆蛋白、肌酐、尿素氮等。还应进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和红细胞压积,促使血液稀释和血量变化。

低钠血症常伴有低渗透率。血浆渗透压275毫米汞柱钠可用于区分肾和肾外钠的损失,前者通常为20毫摩尔钠。常规尿检有助于了解肾脏是否有病变,对尿量和尿素的相对浓度必须检查尿糖和尿酮的身体。怀疑有冠状酸中毒的病人应进行负荷试验。

4、诊断原则

根据病史,将临床表现与检查结果相结合并不难。病史的细节包括病人的水和钠的摄入和排泄情况,如呕吐、腹泻、肠瘘和排水系统、水的摄取和食盐的补充。病人有心脏病、肝肾疾病、肺癌、脑外伤、肿瘤、脑炎症、应激性刺激或糖尿病史。是否使用了氯磺脲、长春新碱、卡马西平等。

5、鉴别诊断

钠流失与水的流失有关,但由于摄入水或身体的补偿作用,盐的损失大于导致低渗透,包括低渗脱水或细胞外液体容量减少的低钠血症。

常见的有呕吐、腹泻、消化道引流引起大量消化液丢失、出汗、大量液体严重灼伤、胸腔引流术、腹水、肾功能衰竭、肾上腺皮质功能下降、ADH分泌失调、糖尿病酸中毒、利尿剂等。

结语: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好的态度,听从医生的建议服药,养成良好的习惯,充分休息,同时按照医生建议定期复习,对促进疾病的康复具有积极的作用。对病情较轻的患者及时给予适当的治疗,通常患者会得到较好的疗效,且总体预后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