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血糖控制在什么范围,既安全又有效?

文 / 华医网
2021-04-15 09:32

老年人血糖控制在什么范围,降血糖既安全又有效呢?接下来,专科医师将为您解析。

相比于中年人,老年糖尿病患者发生并发症的风险更高,但这并非意味着老年人对血糖的控制更为严格,因为老年人还需预防低血糖。相比于中年人,老年人的降糖目标相对宽松。那么,老年人血糖控制在什么范围,降血糖既安全又有效呢?接下来,专科医师将为您解析。

作为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对我们的影响遍布全身,从上到下,凡是有血液流过的地方,都会受到高血糖的侵蚀。上至脑动脉,高血糖可引起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是引起脑卒中的重要病因。向下延伸至双足,高血糖可引起微血管病变与神经损害,是引起非创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位于头、足之间的器官,更是逃脱不了高血糖的损害,糖尿病所致视网膜损害,轻者可引起视力下降,重者可导致失明;糖尿病引起的心血管损害,轻者仅仅在过度劳累或情绪激动后出现心绞痛,重者可进展为心肌梗死;糖尿病所致肾脏损害,轻者表现为泡沫尿,重者可进展为尿毒症;而糖尿病对神经系统的损害,更是遍布各个内脏与周围神经。

因此,血糖控制达标是减轻靶器官损害的主要措施。在不少朋友的观念中,血糖越接近正常水平,对心脑血管、肾脏、神经等靶器官的损害越轻,理论上本应如此,但糖尿病患者很少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除非是属于病程较短的年轻人。对于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他们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应警惕低血糖的发生。由于糖尿病患者存在神经损害且动员肝糖原的能力减弱,当血糖处于较低范围时,机体调节血糖的能力减退,更易发生低血糖。正常人血糖低至3.0mmol/L时可能相安无事,但糖尿病患者血糖低于3.9mmol/L即可出现心悸、多汗等低血糖症状。相比于高血糖,低血糖带来的危害更大,重者可诱发昏迷甚至脑水肿,且在低血糖未纠正前,损害可进行性加重,因此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通常高于正常范围。

老年糖尿病患者更应警惕低血糖。随着老年人群的增多,老年糖尿病患者也日趋增多。我国以60岁为步入老年的标志,若在60岁以前患上糖尿病,步入老年后已经历漫长的病程,心脑血管、肾脏与神经多已出现不同程度损害,且部分患者属于心肌梗死、脑梗死的高危人群。若在60岁以后患上糖尿病,虽然病程相对较短,但不少老年人可能同时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等心血管危险因素,这些危险因素协同糖尿病更易损害靶器官。因此,老年人控制血糖的最终目的在于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这不仅仅限于慢性并发症,还应注意预防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高血糖高渗状态等急性并发症,更应该注重度低血糖的预防。

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低血糖的风险也会逐渐升高,更重要的是糖尿病所致神经损害以及老年人神经功能减退,导致老年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的调节方面存在缺陷:一是感知低血糖的能力降低,不易出现心悸、多汗等预警症状,更易发生无意识低血糖;二是对低血糖的自我调节与应对能力下降,主要与神经损害、肝糖原动员能力下降有关,当血糖处于较低水平时,不能动员足够的血糖到血液中满足能量供应需求,因此容易发生更严重的低血糖。所以老年人的血糖水平应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主要以糖化血红蛋白作为参考指标。

糖化血红蛋白是评估降糖疗效、调整降糖方案的金标准。对普通糖尿病患者而言,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0%以下可有效减轻靶器官损害,老年人应在此基础上至少上调0.5%,但上调幅度不应超过1.5%,而决定因素主要与健康状态、预期寿命、自理能力、低血糖发生率等相关。若合并的基础疾病少、预期寿命长、不易发生跌倒、很少发生低血糖,可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5%以下,相当于将平均血糖水平控制在9.4mmol/L以下,发生慢性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低。

相反,已经合并多种并发症、预期寿命有限、发生跌倒的风险较高、常常发生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8.5%以下相对安全,相当于将平均血糖水平控制在11.0mmol/L以下,发生急性并发症的风险较低。当然,7.5%-8.5%还有很大的调节空间,这主要取决于自身的耐受程度。

在制定降糖方案的同时,老年糖尿病患者还应选择合理的降糖药,首选不易发生低血糖的降糖药,如二甲双胍、α-糖苷酶抑制剂、DD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且不增加体重甚至有助降低体重。然而糖尿病毕竟是一种进展性疾病,即便使用这些药物能使血糖达标,随着年龄的增加,胰岛分泌胰岛素的功能逐渐减退,降糖难度也会逐渐增大,不少老年糖尿病患者最终依然会联合用药甚至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选用其它口服降糖药时,尽量避开降糖作用强、作用时间强的药物,可减少低血糖的发生。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时,应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调整剂量,避免起始给予大剂量胰岛素或单次增加大量胰岛素,避免诱发低血糖。当然,已经使用胰岛素的患者不能擅自停药,否则易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

综上,年龄是低血糖的危险因素,老年人感知低血糖的能力降低,不易出现心悸、多汗等预警症状,更易发生无意识低血糖,且老年人存在神经损害、肝糖原动员能力下降,对低血糖的自我调节与应对能力下降,当血糖处于较低水平时,不能动员足够的血糖到血液中满足能量供应需求,因此容易发生更严重的低血糖。

所以,老年人的血糖应控制在相对较高的水平,若合并的基础疾病少、预期寿命长、不易发生跌倒、很少发生低血糖,可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7.5%以下,发生慢性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低;已经合并多种并发症、预期寿命有限、发生跌倒的风险较高、常常发生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8.5%以下相对安全,不易发生急性并发症。药物首选不易发生低血糖的药物,已经使用胰岛素的老年人,不能擅自停用,否则可能诱发急性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