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20年糖尿病领域的十大突破
2020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当今社会在各个方面都有了重大的变化,糖尿病领域也不例外。根据澎湃新闻的消息,我们盘点了糖尿病领域在2020年所取得的十大突破。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发病率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但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现象,长期以来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
2020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发表在《柳叶刀》子刊的新研究揭示了中国糖尿病持续攀升的原因。研究发现,相比β细胞功能障碍,肥胖影响的胰岛素抵抗是中国糖尿病更重要的危险因素。其在中国人β细胞功能障碍较普遍的基础上,往往得不到有效代偿,从而导致中国糖尿病患病率持续攀升。
这一研究结果证实,导致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广大民众生活水平上升和生活方式改变导致的肥胖率升高。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肥胖是中国2型糖尿病的主因。
对血糖的监测是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必须做好的事情。但旧有的血糖监测手段往往存在各种不足,让很多糖友要做好血糖监测工作,都不得不面对很多困难。
在2020年,基于人工智能的血糖监测设备有了长足进步。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曾批准一项连续葡萄糖监测系统,可通过植入式荧光传感器,为糖尿病患者提供实时葡萄糖监测。未来,可能会有更多先进植入式设备帮助患者在家中解决血糖监测问题。
近几年,研究人员将血糖检测仪和胰岛素泵两者合二为一,并与人工智能相连接,可实时监测动态血糖值,自动调整胰岛素泵的输注量,以保证患者的血糖更加平稳。
目前,这种新型的胰岛素泵已经面市,相信在不久的未来就会全面推广,服务于更加广大的糖尿病患者。未来这些技术或许可以帮助患者更加严格地遵循医嘱,完成糖尿病管理计划。
饮食管理是糖尿病患者健康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如何科学饮食,无疑是每一位糖尿病患者都关心的问题。
生酮饮食是一种新兴的饮食方式。在这种饮食体系当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将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压缩到最低。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少,胰岛就不再分泌或分泌很少的胰岛素,得以“休息”;同时,胰岛素对脂肪分解的抑制作用解除,人体可动用脂肪供能。脂肪分解后,会形成微量酮体,进而被大脑、心脏利用。虽然有多项研究证明,生酮饮食对减轻体重有一定效果,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到2型糖尿病患者,但尚缺乏长期的数据支持。
低碳饮食与生酮饮食类似,但在碳水化合物的控制方面没有那么严苛。此前就有研究证明,碳水化合物在总体热量摄入中被控制在20%左右,对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和预防并发症有着一定的效果。
2020年,糖尿病领域多种新药陆续推出,并取得显著效果。其中就包括作为糖尿病合并心衰和慢性肾病的治疗药物的SGLT2抑制剂、降糖减重的新药GLP-1和GIP双重受体激动剂和司美格鲁肽、改善β细胞早相分泌和胰岛素抵抗的葡萄糖激酶激动剂(GKA)等。
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都会出现GLP-1(胰高血糖素样肽)的问题,导致抑制食欲的功能下降,患者容易饮食失控,摄入过多热量而体重增加。
此前,对于这种情况,患者往往需要定期注射相应药物来维持体内正常的分泌水平。而在去年,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GLP-1类似物类似物的口服剂型。这对患者维持自身健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目前普遍认为,肥胖是导致糖尿病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尤其是对病程较短、胰岛功能较好的2型糖尿病患者而言,病情基本都是由肥胖驱动的。
有研究认为,在糖尿病早期,减重可逆转胰岛β细胞的脂肪沉积,恢复β细胞的正常功能。这一研究为今后的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即治疗可分为两部分,对于胰岛功能差的患者,通过现有手段进行治疗;对于胰岛功能较好的肥胖患者,临床上不必只强调降血糖,可以减重为首要目标。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研究人员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研究表明,86%的肥胖青少年在做完胆总管-空肠胃旁路手术后,2型糖尿病得到缓解。
但是,目前胃旁路手术缓解2型糖尿病的机制还不清楚,如果弄清楚该机制,也是未来糖尿病治疗的一项大突破。同时需要指出的是,胃旁路手术也有缺点,患者可能会面临维生素、铁蛋白缺乏等问题,需要进行必要补充。此外,手术并不是一劳永逸,如果患者日后不注意生活方式,比如暴饮暴食、不运动,也会有复发风险。
美国的一项研究认为,高血糖对胰岛细胞有毒害作用。临床上,胰岛素治疗可降血糖,减轻对胰岛的毒性,防止β细胞继续衰减。但用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也存在可能导致体重增加和增加低血糖风险的问题。
2020年,FDA批准了将利拉鲁肽用于儿童及青少年2型糖尿病的治疗当中。
据了解,美国耶鲁大学研究者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成果显示,10~17岁患者注射利拉鲁肽后,表现出更好的血糖控制能力。而利拉鲁肽在少年2型糖尿病患者当中的应用,有望解决传统的“二甲双胍+胰岛素”治疗模式中,可能存在的患者的肥胖率增加、有低血糖风险、无法有效缓解病程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