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糖尿病的几个错误认识
很多糖友对糖尿病知之甚少,甚至还有很多人一直在听信些糖尿病治疗的"谎言"。让自己越陷越深。
糖尿病真的是吃糖多吃出来的?其实糖想说“不想再背锅”;做做家务就能代替运动了?其实远远达不到效果。今天就给大家罗列一些经常听到的"谎言",希望糖友们以后不要被这些所迷惑。
1, 糖尿病人的子女一定得糖尿病
糖尿病有一定的遗传性,但不是百分之百。糖尿病人的子女肯定比非糖尿病者的子女容易患糖尿病,如果父母双亲都是糖尿病人,那么子女患糖尿病的机会更大。1型和2型糖尿病均有遗传倾向。它们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糖尿病的易感性,易感性使这些人比一般人容易患糖尿病。
1型糖尿病往往是由于病毒感染所致,与个体相关,遗传性比较小。2型糖尿病目前被认为有多重发病因素,遗传是其中之一,遗传概率要比1型更大一些。
但这并不是说糖尿病患者的子女就一定会患糖尿病。研究表明,即使父母均为2型糖尿病人,其子女的糖尿病患病率也不超过60%。
糖尿病有遗传倾向,但可以预防。糖尿病和遗传因素有关,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环境因素的,比如运动少、营养过剩、生活压力增大等。因此,平时改善生活方式,如健康饮食、合理运动、减轻压力等,都可以减少或避免糖尿病的发生。
2,“某某药物”可以彻底根治糖尿病
很多糖尿病友可能是由于深受糖尿病的困扰,出现了病急乱投医的心理。
就目前而言,糖尿病最理想的状态,是可以脱离药物和胰岛素,但这也只是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并且这不是说糖尿病已经好了,只是说控制的好。脱离药物的前提是,依托较自觉的运动和饮食,以及其它良好的生活习惯。
而1型糖尿病人以及大部分2型糖尿病人,都还是离不开药物和胰岛素。虽然真相很残酷,但这就是事实。
这也是国际上的共识,糖尿病尚无法治愈,如果有听说能治愈糖尿病的产品,请大家不要轻信。
3, 消瘦者不会患糖尿病
人们经常会说,肥胖者易得病,消瘦者就不得病。别的病暂且不说,就以糖尿病来说,真的是这样吗?
并不是身体消瘦就不会患糖尿病;相反身体过于消瘦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会比正常人高。很多消瘦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本身体型就瘦,还有一种是由于已经患有糖尿病,因病而导致身体消瘦。
本身体型就瘦的人,如果有不良的生活习惯,经常吸烟、酗酒,身体营养水平差,就会影响或减少胰岛素分泌,最终引发糖尿病。
另外一种由于糖尿病而导致的身体消瘦,由于人体所需的葡萄糖不被吸收,大量排出体外,只能靠消耗机体的脂肪来维持正常的生理需求,这样长期下来就会造成体重下降,身体消瘦。
所以,消瘦者不会患糖尿病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4, 血糖高无症状可不吃药
即使无症状,只要血糖控制不达标,就要进行相应治疗: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提出当糖化血红蛋白≥7.0%则需要进入药物治疗;当糖化血红蛋白≥9.0%时可以启动胰岛素强化治疗。
5, 降糖药越贵越好
有些糖友认为价格越贵的降糖药效果越好。实际上,各种口服降糖药只有用的合适不合适,而没有绝对的好坏。对一个药的评价,不外乎疗效如何?副作用大不大?服用是否方便?价格是否合理?
从这些角度来看,每种药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比如说,降糖作用强的,引起低血糖的危险就大;不容易引起低血糖的,降糖作用较弱或者药物作用时间较短;另外双胍类药物能够抑制食欲,这是它的“正作用”,但是如果这种药物所引起的食欲下降过于明显,以致到了恶心、呕吐的地步,这也就成了它的副作用。
所以,患者和医师共同寻求的应该是药物选择的合理、正确,而不应奢求一种对任何一位患者都合适的“好药”;也不能轻率地认为“便宜没好货”“一分钱一分货”,以价取药。
6, 糖尿病人血糖越低越好
糖尿病的标志是血糖高,所以有部分患者错误地认为血糖越低越好,少吃饭或者不吃饭,让自己保持低血糖的状态,很多时候,糖尿病人低血糖比高血糖要更可怕。
长期的高血糖,糖尿病人往往较为耐受高血糖状态,但如果血糖忽高忽低,可能导致低血糖昏迷,严重时还会造成脑细胞的不可逆损伤。
7, 保健品能替代降糖药物
目前,市场上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即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很多糖友认为经常性服用降糖药或胰岛素会带来不良反应,引起药物的依赖性。因此,对于医生开的药物就自作主张地不吃或减量吃,私自去购买一些号称“中药成分、具有明显降糖作用”的保健品来代替药品治疗。
事实上,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特效降糖中药。中药防治糖尿病的优势在于预防并发症,如果听信一些保健食品的夸大宣传,服用虚假保健品,可能会引起低血糖、酮症酸中毒等不良反应。
保健品不同于降糖药,千万不可把保健品当成降糖药来吃,它不能起到调节血糖的作用,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高血糖患者的口味,提高糖友的生活质量。某些保健品所夸大宣传的有多种疗效或能“根治”“治愈”“完全替代药物和胰岛素”,这些都是不能轻信的。
糖尿病人必须坚信在治疗糖尿病过程中,降糖药的作用是不可被取代的,一定要根据病情的发展,及时地进行药物治疗,切记任何品牌和功能的保健品都不能充当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