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了这8个基本知识,糖尿病朋友就不用怕那么多骗子了

文 / 糖尿病之敌
2019-03-16 10:12

虽然许多患者都知道糖尿病不能被根治,但是,当看到诱惑力极强的虚假广告,还是会被吸引。比如在我们这个平台,经常看到各种骗子换着各种马甲在评论区说自己把糖尿病治好了,然后就能看到一群人问:是真的吗?怎么治好的?

真是应了那句话:这世界傻子太多,骗子都快不够用了。

要想防止上当受骗,糖尿病患者首先要从自身做起,只有掌握了识别假药的健康素养,才能从根本上杜绝上当受骗。为此,我们为您总结了为防止上当受骗应具备的8大健康素养。#清风计划#

知道了这8个基本知识,糖尿病朋友就不用怕那么多骗子了

糖尿病目前不能被根治

糖尿病是一种长期代谢紊乱导致的疾病,短时间内病情不可能有戏剧性变化,正所谓病去如抽丝。那些所谓的几个疗程就能治愈糖尿病的宣传纯属编造。

糖尿病被治愈充其量是临床治愈,即血糖控制在正常人范围内。一旦不控制饮食、运动量减少,或者停止用药,血糖异常又会卷土重来,病情又会加重。目前,糖尿病只能达到控制的层面。

控制的程度也是因人而异,对早期糖尿病患者来说,可以通过饮食和运动治疗,达到比较好的控制效果;而对病期较长的患者而言,只能在饮食和运动治疗的基础上,通过药物进行控制。

正规药物经得起历史考验

众所周知,糖尿病的管理一共有“五驾马车”,这“五驾马车”的演变也是有历史的。起初,医学界公认的是“三驾马车”,即药物治疗、饮食控制和运动治疗。然而,随着医学界对糖尿病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仅靠这三个方面不足以做到长期有效地控制血糖及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目的。因此,才发展为今天的“五驾马车”,增加了监测和教育。

目前市场上主流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也是久经考验的。1921年班廷发现胰岛素,1922年胰岛素在北美开始应用,1923年北京协和医院给第一位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1956年推出第一代磺脲类降糖药,甲苯磺丁脲;1957年二甲双胍应用于临床;还有其他药物均是经历了数十年的考验,疗效和安全性都值得肯定。

对于这些老药,糖尿病患者尚持怀疑态度,为何面对那些“奇效”药物,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呢?

知道了这8个基本知识,糖尿病朋友就不用怕那么多骗子了

中医药无法根治糖尿病也不能快速降血糖

祖国传统的中医药在治疗慢病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大多数糖尿病患者属于气阴两虚的类型。中医药可以帮助患者调理身体,改善口渴多饮、口干舌燥、失眠、便秘的问题。同时,通过调理体质,患者的身体情况得以改善,血糖也会逐步下降。

但是,中医调理体质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对于糖尿病这种慢病来说,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的疗效。中药必须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才能达到治病救人的效果,它不能直接降血糖。

市面上的那些纯中药制剂、祖传秘方或天然植物药都不可能达到快速降血糖的效果,而且这些药物也不一定对证。

所以如果要服用这类药物,最好先咨询一下正规医院的正规中医。

保健食品不等于药品

药品是用来治病的,保健食品有什么作用呢?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保健食品和药品大不相同。

1.使用目的不同。保健食品是用于调节机体功能,提高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改善亚健康状态,降低疾病发生的风险,不以预防、治疗疾病为目的,不能代替药品,更不可用于预防、治疗任何疾病。

2.使用方法不同:保健食品仅口服使用,药品还可以注射、涂抹等。

3.原料种类不同:有毒有害物质不得作为保健食品原料。

4.批准文号不同:保健食品是卫食健字号或国食健字号,卫食健字是国家卫生部2004年及以前的批准号,自2004年国家成立了食品药品管理监督局后,卫食健字号一律要重新审批转为国食品健字号。药品是国药准字号。

知道了这8个基本知识,糖尿病朋友就不用怕那么多骗子了

广告到底可信不可信

近年来,我国的报纸、电台、网络上不断涌现各种神奇药品、疗法或仪器,分别针对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世界级难题,都说具有神奇疗效,永不复发。

事实证明,所谓“神奇疗效”都是弥天大谎,在各大医院内分泌科几乎每天都可以见到因这些“神奇疗效”药物而住院的患者。那些轻信这些宣传、放弃正规治疗的患者,最终是花钱买病,不仅被骗了金钱,还耽误了病情,被骗去了健康。

面对广告宣传,糖尿病患者应多向正规医院的内分泌科大夫问问。因为每一位出诊的内分泌科大夫,都经过多年医学学习,在医院当住院医生,然后再转为主治医生或更高,他们每天都在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比广告更值得信赖。

个人效果没有普遍性

正式进入市场流通的药物必须有试用的过程,也就是临床试验。在多家正规医院组织下进行大量人群试验,实验前必须报国家卫生主管部门批准,试用结果必须发表在正式的医学专业杂志上,完成这一系列流程,药物才能进入市场流通。

近年来,能治疗糖尿病的药品层出不穷,还有周围人使用心得,令糖尿病患者眼花缭乱。

其实,所谓的“个人心得”忽视了以下两个方面:

1.虽然说血糖降了,但这个药真的安全吗?有没有毒副作用?这些都需要检查和医学评估才能确定。

2.药物到底是什么成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曝光的假药案件此起彼伏,那些号称纯中药的秘方、基因工程产品、高科技胰岛修复剂等所谓的神奇药物,多是掺入了廉价的西药,使得患者在短期内确实见到效果。而一旦没有把握住西药的成分和量,就可能导致出现低血糖。

所以,个例不具有普遍性,尚需大型临床试验来验证。

知道了这8个基本知识,糖尿病朋友就不用怕那么多骗子了

见药多问几个为什么

除实践外,时间也是检验真理的另一标准。一些虚假广告宣传,常常没几个月就销声匿迹。骗子会改头换面再来,这就需要糖尿病患者练就一双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眼睛。遇到广告问问以下三个问题:

1.如何证明药物具有奇效?包括在哪些医院试用过,试用了多少人?有没有随机分组?是和什么药对比的?评价药物有效的指标是什么?

2.是谁在发布药物具有奇效的信息,是花钱买的广告,还是医学专业杂志?

3.该药物论文发表到现在多久了?最好去正规医院咨询医生,有哪些相关结论或评价。

知道了这8个基本知识,糖尿病朋友就不用怕那么多骗子了

对新药报道要多思考

有报道称“某种降糖新药面市、疗效多么好”,即使事件是真的,患者也不要简单理解为:“好啊,有好药了”。因为任何药物的效果都是有限的,都是“有的患者适用,有的患者不适用,甚至有的用了反而会加重病情。”

对于新技术、新疗法的新闻,糖尿病患者只能当作“新闻”看待。到底有什么效果,更深入的评价是什么,自己是否也适用等问题,要到正规医院咨询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