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因素?
6月6日为“全国爱眼日”,眼部健康需引起每一个人的重视,尤其是患有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人群。病人在患糖尿病5年后,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约为25%;10年后增至60%;15年后可高达75%~80%,20年后发病率可超过90%。
视网膜病变、白内障、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糖尿病性视神经病变、视网膜黄斑水肿等,其中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最为常见。但是往往糖尿病患者并不重视,也不愿意去医院检查眼睛。甚至很多糖尿病患者没有意识到病情的发展会影响导致眼睛失明。
以往,在众多致盲的眼病当中,居第一位的是白内障。但随着诊疗技术的提高,白内障可以通过手术治愈。如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已成为致盲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的失明率是正常人的25倍。通常情况下,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几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
(1)一般认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程度及发病率与糖尿病的病程呈正相关。患糖尿病的时间越长,其发生率就越高,视网膜病变程度也越重。
(2)糖尿病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视网膜病变的病情好坏。
(3)视网膜与肾病变有着较为的密切关系,有蛋白尿者视网膜发病率为70%~80%,无蛋白尿者的发病率仅为5%~7%。
(4)视网膜病变是小血管堵塞,其发生与血小板及内皮细胞功能缺陷有密切关系。
(5)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发病与年龄也有一定关系。据统计,10岁以下的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发病率为7%,10~14岁为26%,15岁以上约为63%。还有研究发现,糖尿病病程在10年以内的,发病年龄越大,发生视网膜病变的几率越高。
(6)末梢组织血氧利用减少、直立性低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神经病变等是发生和发展视网膜缺血、缺氧的危险因素。血氧利用越差,缺氧越重,视网膜病变发展得就越迅速。
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以上这几个与视网膜病变有关系的因素,若自身的病情已经出现了与上述几点相符的症状,一定要进行及时的检查,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早期眼部多无自觉症状,长时间后有不同程度的视力衰退,眼前黑影飞舞,所看之物变形,甚至有可能会出现失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最初的眼底改变包括视网膜微血管瘤和出血,进一步可发展为毛细血管无灌注,导致出血数量增加、棉絮斑和视网膜内微血管异常。具体说来,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时眼底的特征有:
毛细血管发生改变:糖尿病患者的血液常呈高凝倾向,易导致微血栓形成而使毛细血管闭锁。微血管瘤是糖尿病患者最早出现的体征之一。
视网膜动脉出现硬化:糖尿病可引起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导致代谢紊乱,增加了视网膜小动脉硬化的机会。
视网膜静脉充盈扩张:这是糖尿病眼底最早出现的体征之一。在血糖升高时,小静脉比较充盈,血糖控制得到较好控制后,静脉恢复正常。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小静脉血管内皮有增殖和退行性改变,导致血流迟缓或停滞,严重时会使静脉出现堵塞、扩张和出血。这也是视网膜病变发生的原因之一。
出现新生血管:可生长在视网膜或视网膜内至眼底的任何地方,甚至是视盘(视乳头)上。
出现渗出物:这是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特征性病变之一,分为软性和硬性两种。渗出物是黄白色、形状不规则、大小不一的小点,可连续存在半年或数年。
出血:视网膜出血是因微血管的渗漏或小静脉的阻塞;玻璃体内出血来自于视网膜表面特别脆弱的新生血管;深部出血呈圆点状,在内核层。
视网膜脱落:视网膜发生增殖性病变时,容易发生视网膜脱离,并导致失明。
黄斑病变:这是一种特殊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既可以发生在单纯性视网膜病变时,也可发生在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时,但前者的发生率较高。黄斑病变是视力丧失的首要原因。
除以上这些症状表现外,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还可能伴有一些并发症,如牵拉性视网膜脱离、虹膜新生血管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
目前,多数人对糖尿病性脑血管病变等眼部病变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因此不少糖尿病患者直到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才到眼科就诊,延误了治疗时机。许多专家指出,糖尿病患者应该定期散瞳检查眼底,必要时做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5年后,要每年检查1次。2型糖尿病患者从发病起应每年检查1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另外,糖尿病患者还要严格控制血糖和血压,降低血脂,尽量延缓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