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蜜月期”营造的治愈假象,你能看穿吗?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有时会出现不使用任何降糖药物治疗状态下血糖即可得到良好控制的一段时期,表现为糖尿病的“缓解”。这是怎么回事呢?
“蜜月期”的定义
1940年,Jackson首次描述了儿童1型糖尿病患者在发病早期应用胰岛素治疗后,用量逐渐减少,甚至有些患者完全停用胰岛素可达数个月,其血糖水平也能维持在接近正常或正常范围内,称这一环节时段为“蜜月期”。后来以色列医学者Erol Cerasi提出了2型糖尿病“蜜月期”一说,后由多项临床资料显示,只要经过早期强化治疗,2型糖尿病早期诊断的患者的确可诱导出“蜜月期”。这也为2型糖尿病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策略。
针对“蜜月期”发生机制的认识,早在1940年Jackson认为新诊断糖尿病患者应用外源胰岛素起始治疗,“β细胞休息”和纠正“葡萄糖毒性”是“蜜月期”发生的主要机制,目前这一观点仍然被广泛接受。
“蜜月期”的影响因素
“蜜月期”较为短暂,每个病人持续时间不同,短者数周,一般不超过1年。目前的研究显示,1型糖尿病“蜜月期”主要与一些可测因素相关:年龄和是否处于青春期、性别、初始糖尿病症状持续时间、诊断糖尿病时的血糖水平、胰岛素抗体等因素相关。
发病时年龄较大、病情较轻、抗胰岛细胞抗体阴性或滴度较低者“蜜月期”病情缓解更彻底、持续时间越长。
“蜜月期”的应对
对于进入“蜜月期”的患者,不应盲目乐观,误以为病情出现转机或开始痊愈,而放松警惕。因为许多患者“蜜月期”过后,血糖会迅速升高而不能得到及时控制,导致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发生。患者应做到以下几点:
➤1型糖尿病是不能被治愈的,“蜜月期”是一过性的,仅能持续数月,并非糖尿病治愈。“蜜月期”的1型糖尿病患者仍然要按照糖尿病患者的生活方式管理自己,健康科学的膳食,适度的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状态。
➤在“蜜月期”患者应根据自己的血糖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减至最小量后血糖仍然控制良好,可停用胰岛素后继续监测血糖,若仍然控制良好,可继续停用,密切监测血糖,以便及时发现“蜜月期”的结束。
➤在“蜜月期”注意观察自己身体状态有何不适,比如是否有口渴、多饮、多尿、乏力症状及体重的情况,身体是否存在感染、外伤、应激等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蜜月期”的诱导
“蜜月期”可通过诱导方式出现。值得注意的是,并非每位糖尿病患者均可获得“蜜月期”。研究显示,病程短和非消瘦者成功获得“蜜月期”的机会较多,持续时间较长。理论上,只要能有效控制血糖,纠正高血糖毒性,减少β细胞凋亡,改善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均可作为诱导治疗措施。
糖尿病发病早期及其胰腺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尚未完全丧失,此时接受正规、及时的治疗,不但可以轻松的降低血糖,而且有利于胰岛功能的缓解。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若采取强化治疗不仅能控制糖尿病症状,减少急性并发症,诱导“蜜月期”的出现,还可减少糖尿病远期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
在强化治疗方案选择上,近年的研究显示,对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予以胰岛素强化治疗,包括短期胰岛素泵持续输注或每日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可在一定程度上逆转β细胞功能,使得相当部分患者在一定时间内不服用降糖药的情况下仍可使血糖达标。不过使用胰岛素泵治疗需要患者住院,不够方便。
有研究显示促胰岛素分泌剂可获得胰岛素强化治疗同样的效果。也有研究显示,胰岛素增敏剂与胰高血糖素样肽-1类药物也可发挥同样的诱导作用。
总之,除了胰岛素,任何方法只要能有效降低血糖,纠正高血糖毒性都有可能显著改善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强化治疗的目标是使血糖达标,而与使用何种方法无关,只要能达到治疗目标,方法越简单越好。
总结
糖尿病“蜜月期”只是糖尿病发展过程中人为调控后出现的一个“缓解期”,进入这一时期并不意味着糖尿病已经痊愈。糖尿病患者若进入“蜜月期”后,不注意锻炼甚至暴饮暴食而忽视疾病管理,很有可能大大缩短“蜜月期”。
因目前临床上尚无彻底治愈糖尿病的方法,因此可以说蜜月期是每位糖尿病患者所追求的最理想状态时期。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而言, 其存在自发的"蜜月期"。而2型糖尿病早期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后,部分病例也可出现临床缓解期,这虽然不能完全改变β细胞的功能的衰退,但诱导“蜜月期”仍为医生和患者带来了新的疾病治疗希望。
参考文献:
[1]曹艳丽,单忠艳.走进1型糖尿病的蜜月期[J].糖尿病天地(临床).2015,01(9).
[2]刘美云,李金礼,李德兵等.初诊2型糖尿病“蜜月期”影响因素研究[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1,(04).
[3]李光伟.新诊断2型糖尿病及其蜜月期[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7(11):56.
[4] 韩佳琳,张洁.新诊断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与蜜月期[J].实用糖尿病杂志.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