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伏丨艾灸这几个穴位,冬病夏调靠“热养”

文 / 九头仙艾业有限公司
2017-07-25 10:21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入中伏丨艾灸这几个穴位,冬病夏调靠“热养”

生活就像列车一样“轰隆隆”地欢快前行!

小暑没走多久,入伏也才刚过,转眼间大暑和中伏又叕叕地来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大暑,即一年中最热的日子。

大暑三候

一候腐草为萤

入中伏丨艾灸这几个穴位,冬病夏调靠“热养”

大暑时,萤火虫卵化后飞出芳草,溜进山中玩耍去了;

二候土润溽暑

是说天气开始变得闷热,土地也很潮湿;

三候大雨时行

则是说时常有大的雷雨会出现,这大雨使暑湿减弱,天气开始向立秋过渡。

大暑+中伏

中伏首日,恰逢大暑节气,美丽的邂逅。

大暑:7月22日,农历六月廿九。

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太阳位于黄经120°。大暑期间,中国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中伏:7月22日-8月10日。

夏至后的第四个庚日,是三伏的第二伏,一般为10天,有的年份为2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炎热的一段时间,有“热在中伏”的说法。

入中伏丨艾灸这几个穴位,冬病夏调靠“热养”

此时的天气特点:高温+多雨+炎热。

中伏遇上大暑,简直是热上加热,但于养生来说确是个难得的好机会。

中伏是冬病夏治·三伏灸的黄金阶段,大暑则是夏日节气养生的关键收尾阶段,如果能把两个时段的养生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中伏与大暑节气的养生特点

1.大暑要热着过

中医讲养生要顺应时节,夏天该热就得热,该出汗就得出汗。因此,我们要顺着阳长的规律,采取以热制热的“热养”法。

2.远离邪寒

饮食上应注意少食生冷食物,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处方”,夏天就应该用姜等食物来温中散寒,把生姜、红糖一起冲泡后服用效果更好。

不要长时间待在封闭的空调房里。尽量不用冷水洗头洗脚,下雨天避免淋雨,因为冷水最伤阳气。

3.热水泡脚

脚是人体的第二心脏。热水泡脚能够使气血运行通畅,增加足部的血液流速和流量,增强新陈代谢。水温以42℃~45℃为主,温暖舒适为宜。

4.喝热茶

炎炎夏日,一杯热茶最能解暑消渴,这是因为热茶利于汗腺排汗,可以达到散热的效果。而且茶能提高脾胃运化能力,把水运送到周身。

5.出热汗

夏天运动,可以加速体内的新陈代谢,并且有助发汗。夏天要“以汗制汗”,因为依据《黄帝内经》的说法,夏天气要外泄,运动就是重要的排汗方式。

锻炼还可以加强热适应,提高人体调节体温的功能,防止中暑和一些常见的热证。

6.女性更要“热养”,注意防寒保暖

女性阳气不足,又以血为用,更要注意补阳气,因为气能生血。因此,夏日里女性也要特别注意防寒保暖,少吃生冷食物,少吹空调,多运动,做蒸气浴等,达到出汗排毒的目的。

深圳都市频道《越艾越轻松》栏目:女性夏季莫贪嘴,防寒保暖很重要

此外,艾草乃纯阳之物,是被几千年来的实践所验证的养阳扶正气的中医养生方法。用艾灸关元、中脘、大椎、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也能起到很好的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机体免疫力的效果,从而补充人体所需阳气。

关元

入中伏丨艾灸这几个穴位,冬病夏调靠“热养”

中脘

入中伏丨艾灸这几个穴位,冬病夏调靠“热养”

大椎

入中伏丨艾灸这几个穴位,冬病夏调靠“热养”

足三里

入中伏丨艾灸这几个穴位,冬病夏调靠“热养”

三阴交

7.保健灸

大暑过后,进入长夏。中医认为,长夏属土,而脾也属土,与脾相应,因此长夏最宜养脾。而湿则是长夏的主气。此外,从气候环境看来,天气炎热,雨水增多,水汽上腾,湿热交蒸,汗液难以蒸发、排泄,使得我们体内湿气大增。

因此,长夏保健,当先健脾以袪湿,可选择艾灸脾俞穴。

刺激脾俞穴,可以提升脾脏的功能,起到健脾益气的作用,使脾运化水湿功能正常,将身体多余的水分转输到肺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液和尿液排泄出体外,令湿浊消散。

脾俞

入中伏丨艾灸这几个穴位,冬病夏调靠“热养”

夏季属火,对应的脏腑为心,所以“养心”也是夏季养生的关键点。

暑天“养心”首先要做到让心静下来,如听悠扬的音乐,看看优美的图画,或练练瑜伽、打打太极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另外,艾灸心俞、神门、内关等穴位有利于降心火,调节精神,保持心情舒畅。

心俞

入中伏丨艾灸这几个穴位,冬病夏调靠“热养”

神门

入中伏丨艾灸这几个穴位,冬病夏调靠“热养”

内关

大暑到,热气到!其实大暑、三伏天除了热腾腾的暑气外,还别有一番景致哦。

入中伏丨艾灸这几个穴位,冬病夏调靠“热养”

如:白鹭归巢站在岸边的石头上纳凉,稻田里的谷子开始微微低垂,棉花在风中安心等待着人们采收,夏日里的苹果正泛起红晕……

入中伏丨艾灸这几个穴位,冬病夏调靠“热养”

这一切无不在提醒着人们,丰收的日子终究是要盼来了!

入中伏丨艾灸这几个穴位,冬病夏调靠“热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