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碗“补气汤”!大补中气,气足则体健,除杂病,涨精神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述配伍、方剂,必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今天这篇文字,我想和你聊聊,中医学里,补中益气的一张方子。
我个人认为,这是一张宝贝方。它对我们中国人,是有恩的。
它是谁呢?是补中益气汤。
它的结构是这样的:
黄芪18克,炙甘草9克,人参9克,当归3克,橘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术9克。
所有这些,水煎服。
这方子,出自《脾胃论》,是将近800年前,金元医学大家李东垣留给我们的方子。
这方子,对我们中国人,到底有啥特殊意义呢?
我跟你说,在金元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仍。老百姓,吃不饱,更吃不好。
所以,日子长了,脾胃就显得虚弱。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所谓脾胃气虚证。
比如说,饮食减少,身体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晄白,大便稀薄,脉象虚软等等。
有些人,脾胃气虚日久,进一步发展,就成了脾胃之气下陷。这就是所谓中气下陷。
这样的人,还会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长期腹泻,崩漏,气短乏力,舌淡脉虚。
更有的人,由于脾胃之气下陷,气机郁滞,生生憋出火热来,于是形成了所谓气虚发热。主要表现,就是身热、自汗、渴喜热饮,气短乏力,舌淡,脉虚大无力。
这些情况,在当时那个年代,太多了。李东垣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就创制了补中益气汤这个方子,补脾胃之气,向上提升气机,从而解决根本问题。
这里头,黄芪、炙甘草、人参、白术,用于健脾益气。解决脾虚的根本问题。柴胡和升麻,向上提升气机,解决部分人由于脾胃虚弱日久,气机下陷的问题。
当归补血活血,陈皮理气行气。全方动静结合,十分灵活。
当然,我这么说,你可能看得晕头转向。
没关系。我给你聊两个医案故事,你就懂了。
话说有这么一个老年人,当时是64岁,男性。
初诊时间,是1982年的12月8日。
什么毛病呢?就是疝气。
一年来,他总是感觉少腹部坠胀,右侧少腹抚摸上去,有一个肿块。
最近这半年来,他又开始患上了支气管炎,咳嗽不断。这一咳嗽,导致下腹坠胀疼痛加剧,肿块开始增大。
严重的时候,他一旦站立、行走久了,就有肿块坠入阴囊。怎么办?他只好躺下来,让肿块回纳。
后来,此人去就医,诊断为右侧腹股沟疝。
当时,由于患者还有陈旧性的心肌梗塞,所以医院建议,用中医治疗,不手术。
刻诊,见患者脉象沉细,舌淡,苔薄白,精神欠佳,于是给开了方子。
这就是,前面所说的补中益气汤,加上枳壳、葛根、桔梗、杏仁、紫菀、款冬花各10克。水煎服。
结果如何?大概十多天以后,患者不但疝气好了,连咳嗽都好了。这是1985年,在《辽宁中医》上刊发的验案。
这是怎么回事啊?其实,这老人家,就属于中气不足。脾胃气虚下陷,中气不足,失于固摄,所以患者腹腔内脏器往下走,坠下来了。
说白了,就是中气太弱,兜不住。
这个时候怎么办?补中气呗!补中益气汤一上,再配上点止咳的药,妥了,问题解决。
当然,这还是补中益气汤的用法之一。
我再给你说个例子。
有这么一个女子,年46岁,医案记载姓金。
什么毛病呢?就是爱起风疹。
最初,是感冒以后,浑身起疹子。
后来,她就经常发作,以上半身为重,瘙痒难耐。用点西药,可以改善,但是不久还会发作。
怎么办?患者决定看中医。
刻诊,见患者头晕、肢体乏力、食欲不振、面色不好、舌淡脉细。这一看,显然那是脾胃气虚,中气不足啊。
脾胃,是卫气之源。脾胃虚弱,卫气不足,不能够抵御风邪,所以,她的疹子此起彼伏。
怎么办?从补中益气做起。医家开方子,补中益气汤,去掉柴胡,加防风、蝉衣各10克。
结果如何?服用两剂以后,患者疹子消失。经过后续治疗后,她再也未曾复发过。
这是1984年,在《福建中医药》上刊发的验案。
你看,这就是用补中益气汤,治疗风疹。
总之,中气不足,引起的问题很多很多。别管啥毛病,只要是这个病根儿引起来的,用补中益气汤都对。这就是中医治病治根的道理。
可见,这个补中益气汤,确实是宝贝。它能解决的问题,很多。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注定,成为中国人养生防病的一大利器。什么样的人适合用?我开篇最初已经介绍了,你可以回过头反复看。
当然,如果你想要深入研究它,那就好好阅读它的相关医案和用法。时间长了,你对它的体悟,就越来越深。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跟你说这么多吧。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