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交流带来医学发展高潮,元朝政府为中医学发展做了哪些努力

文 / 两性健康管家
2022-03-15 18:19

中医针灸针

中国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诞生了无数灿烂的文化,我们的中华文明在各行各业中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在

医学领域

也是如此。从很早的时候开始,中国的先祖就发现了中草药在治疗疾病方面的作用,并将这些经验积累起来,成为了独一无二的

中医体系

中医药柜

而在中医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元朝是一个不得不提的时代,在元朝统治下的极短时间里,中国的医学文化体系得到了极大的丰富。由于元朝政府是少数民族掌权的,因此其引入了大量之前中原地区不流行的少数民族文化,其中就包含丰富的医学知识,无论是回回人的医术还是蒙古自身出色的外伤治疗手段,都是对中医体系的极大丰富。

除此之外,在元朝时期将儒生和医生联系起来的做法也让医生的地位得到了空前的提高。再加上元朝政府在教材中加入了大量医学知识,这都对于医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这也是元朝时期中国医学取得重大发展的原因。

元世祖忽必烈

元朝时期中国国内的医学体系构成

中医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成果,在元朝政府入主中原之前的发展还是比较不错的,但是由于当时的中国长时间处于战乱之中,导致中国国境内的医师长期不足,城乡卫生条件也十分差,很多常见病的发病率也是比较高的,国民的平均寿命是相对较短的。

在当时中医的理论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由于医生数量不足,加上当时的百姓普遍生活贫困,这就让百姓们更多选择通过自己照方抓药的方法来进行治疗,这样的效果自然是比较差的。而这也需要一定的医学基础才能实行,因此这时的大多数百姓都是通过祈祷,或者求助于道士,巫觋来驱除病魔的,这样的做法显然更加糟糕,这让当时中国国内的医学环境十分糟糕。

中国古代的巫觋

在元朝政府统一了中国之后,许多少数民族居民得以进入内地,这对于中国国内的医疗体系是一个极大的补充,而且这些医生在进入中国之后,与当地的中医也有一定的交流,这让中国国内的医学知识体系得到了极大丰富。

当时跟随蒙古统治者进入中国的外族医生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回回医师。还有一种是蒙古医生。由于之前成吉思汗和他的蒙古帝国征服了中亚地区,大量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都选择归附于蒙古帝国,在元朝时这些人都被统称为回回。蒙古士兵在攻取城池之后往往会进行惨无人道的屠杀,但是遇到有特殊技能的人才他们就会对其网开一面,并将其收归己用,医生就是很受重视的一批人。

回回人骑兵

因此在蒙古政权进入中国的时候,他们就带来了一大批回回医师,由于前面提过在元朝初年的时候,中国国内的医疗条件并不是很好,因此这部分回回医师也加入了为百姓诊疗的行列之中。回回医师们大多学习的是伊斯兰医学,这和中医有着很大的不同。首先他们使用的药物并不是中药中常用的汤剂,而是以丸散膏丹等中成药为主,这样的制药方式对之后中医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于此同时他们与中医讲究调理的理念不同,他们有着十分丰富的外科手术经验,在回回医师进入中国之前,这样的治病方法在中医中是不常见的,而他们的到来不仅帮助中医解决了一部分疑难杂症,更让中医的理论体系得到了极大的补充和完善。

中药汤剂

除了回回医师之外,在蒙古人中也有专职医疗的人员,不过他们并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也没有成熟的医学知识体系。蒙古族中最好的医生往往都是久经沙场的将领,他们的医学知识也大多与外伤处理有关。

比如南征北战的成吉思汗就是一名有着出色急救经验的人,一次在他与敌军作战的时候,其麾下将领布智儿在战斗中身受重伤,因为流血过多而昏迷不醒。此时成吉思汗便命令手下的仆从牵过来一头壮牛,将其开膛破肚之后取出内脏,让人把布智儿放在牛腹之中。在热血的刺激下,布智儿果然缓缓醒转。此事在

《元史·布智儿传》

中有如下记载:

"太祖亲视之,令人拔其矢,血流蒲体,闷仆几绝。太祖命取一牛,剖其腹,纳布智儿于牛腹,浸热血中,移时遂苏。"

成吉思汗在长期的征战中积累了一定的医疗经验

而在之后的战斗中,成吉思汗的儿子窝阔台在战斗中身受箭伤,成吉思汗立即命人咂去伤口上的鲜血,之后又命人用火把炙烤窝阔台的创口,这样的急救手段和现代医学中的消毒手段有一定的类似之处,由此可见蒙古人在常年征战中还是积累了一定程度的医学经验,而这些经验对于之后中医理论的发展也起到了不小的促进作用。

在元朝政府统一中国之后,他们不仅带来了外族的文化,也带来了外族的人才。其中回回医师和蒙古族的医生对于当时医疗人才相对匮乏的中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他们的到来让更多的病人可以接受专业医师的诊疗。而且他们的医学理论和诊治经验对于中医的理论体系也是十分有益的补充,这对于之后中医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医生数量的增加及医生地位的提高

在前面我们提到过在元朝初期中国国内的医疗环境并不是很好,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缺少医生,而且大众对于医学的认知水平存在一定的缺陷。在元朝年间,这两个问题都得到了一定的缓解,这也让中国国内的医疗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元世祖忽必烈开设了医生学校

首先是医生数量的增加,在元朝时统治者们意识到了医生的重要性,因此他们便从一开始就着手解决医生数量不足的问题,而他们提出的办法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是元朝政府建立了专门的医师培训机构,这种机构不仅仅存在于帝国的都城,在全国各个路府州中都有开设。

当时政府在各地招收医户和买卖药材之人的子弟入学,对他们进行培养,希望他们能够成为合格的医师。由于担心这样招来的生源数量不足以满足国内对于医生的需求,元朝政府还鼓励其他良家子弟前来入学,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元朝政府对于医疗问题的关切。其鼓励良家子弟入学的政策在

《元典章‧礼部五‧医学》

中有如下记载:

"若有民间良家子弟,才性可以教诲,愿就学者听。"

师徒相授的教学方式让中医传承变得困难

不过这些由政府统一培养出来的医生中似乎并没有涌现出什么杰出的人才,这说明这种新兴的医生培养体系与之前中国传统的师徒相授的传承体系相比似乎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不过这些人虽然没有成为名医,但是在处理一些常见疾病方面还是绰绰有余的,这些人的出现也让元朝时国内医生数量短缺的问题得到了一定的缓解,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前面提到了中医的传统传承方式是师徒相授的方式,这样的传承方式在培养人才数量上虽然不能和官方的学校相比,但是却能更好地保证继承人的医术水平,这些人也是元代医学理论发展的真正推动者

元代名医罗天益

在元朝时这种传承方式也有两种常见的方式,第一种是家学的传承。在元朝时有专门的医户,这些家庭中的人要世代从事医学相关的工作。由于中国古代的时候十分强调家学渊源,因此在这些医户家庭中都有着长时间从医积累所得的经验和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因此这些医户的后人也往往有着十分出色的医术,像河间名医王彦泽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而除了这种家学传承之外,就是比较典型的师徒相授了,向元代名医罗天益就师从名医李杲,而后来的朱震亨又得到过罗天益的指点。这些名医在招收学徒的时候对于学生的人品和资质都有着比较高的要求,因此其培养出来的医生也大多有着过硬的医学技术,这些人也是元代名医的重要构成部分。

因此元朝政府开设的医学学校和这些传统医师形成了很好互补,既培养出了大量的普通医生来满足百姓们的医疗需求,也保证了高水平医疗人才的延续,让中医的理论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让元代的医疗条件明显好于前代。

元朝名医朱震亨

元朝时期除了保障医生数量之外,还出现了一项转变就是医生在社会上的地位提高。说起这件事,有一个名词就不得不提,那就是

"儒医"

。儒医,顾名思义,就是指有着一定儒学素养的医生。在南宋之前,医生和儒生是两个完全不相干的职业,两者之间的地位差距也十分明显。

而随着两宋时期儒家文化的高度发展,全国各行各业的人民对于儒家文化都稍有涉猎,医生也不例外。

这些人也逐渐被人们称为儒医,而当时有一些世家子弟也开始投身于医学事业,这才让南宋晚期出现了儒医这个称呼,而这种称呼的出现让儒生和医生之间的隔阂被打破。我们知道在中国古代,能够入仕为官的儒生的地位是十分尊崇的,而吸纳了他们的医生的地位在这时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古代儒生形象

而在元朝时,由于儒生的地位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因此有许多儒生都转投到医学领域,这让儒医成为了十分常见的医生种类。这些人有着比较好的知识基础,因此他们对于医学知识的掌握比起那些江湖郎中来要好不少,儒医也渐渐成为了名医的同义词,再加上百姓们对于儒生普遍还抱着尊敬的心态,这让医生的地位在元代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元朝时期中国国内医生的数量有了显著提升,医生的地位也得到了提高,这对于国内医疗条件的改善和医学理论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而元朝也因此成为了中国医学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发放科普读本,大众医学知识的改善

科普这个词看起来和中国古代的背景格格不入,但其实中国自古以来各朝政府就十分注重对于人民的教育,积极向他们传授生活中必需的知识,这就是现在科普的雏形。前面提到过在元朝初期的时候,还有许多百姓因为请不起医生而选择自己照方抓药,这样的行为十分危险,在当时也造成了不少的医疗事故,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出现,元朝政府在增加医生人员储备的同时,也对大众进行了一定的医疗知识科普,希望他们能够减少犯错的几率。

《朴通事谚解》书影

在当时有一些官方出版的识字读本,在这些读本中经常用一些生活中的事例来对民众进行教育。而在元朝发放的读本中,与治疗疾病相关的事例频繁出现,这些事例除了让大家了解某些常见病的症状之外,还在里面列举了常见的药方,以及服用方法。如此以来民众们在遇到相似的情况之后,就可以自己去药店抓药来进行治疗了。在

《朴通事谚解》

中就有这样的例子:

"我旋合与你藿香正气散,吃了时便无事了。帖儿上写与你引子,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生姜三片,枣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然后吃进食丸,每服三十丸,温酒送下。"

藿香正气散中要用到的药材

除了基础的识字读本之外,元朝时期还出版了一本《事林广记》,这是一本在当时十分流行的日用百科全书,里面对于生活中出现的各类问题都有所总结,其中就包括医学这一大类。在这部分的内容中,提到了各种常见病的症状,以及相关的用药和诊治方法,对于常见的毒物以及解毒方法也有一定设计。而这些内容的存在就是为了让元朝百姓能够在遇到相应问题的时候进行自我诊治。

虽然罗天益等名医对于这种诊治方法十分不认同,认为这种行为经常会导致病情恶化,但是不得不说在很多时候其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并且这样的科普也让大众对于中医文化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对于之后中国的医学发展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的。

去药铺自己抓药是元朝时十分常见的事情

结语

生老病死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医疗问题也一直是关系民生的大问题。在中国历史中相对短暂的元朝对于中国医学的发展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与元朝政府的努力和他的多民族性质是分不开的。

首先元朝统治者带来了大量来自中亚地区的回回医师,他们和蒙古人自己的医师一起成为了中国医疗体系的有力补充。他们在完成诊疗工作的同时也将自己独特的医学文化带入了中国地区。无论是回回医师出色的外科手术技巧还是蒙古人丰富的伤病治疗经验都是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这对于中国医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而元朝政府在培养医师这方面也作出了一定的努力,其开设的医生学校培养了大量的医师,缓解了国内医生不足的问题。于此同时他们还在医学科普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其出版的《事林广记》等书籍对于医学知识的普及有重要的里程碑作用,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中医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条件。在这些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元朝时的中国医学也迎来了其发展的高峰。

参考文献

1《元典章》

2《元史·布智儿传》

3《朴通事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