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方临床医案练习【每日一期 第290期】
张某,女,44岁。
患目窠浮肿,胀如卧蚕,两目流泪涓涓不止,遇见风寒或劳累时更为严重。其人面色薰黄,舌体胖大而嫩,苔薄白水滑,脉沉。
请先思考用哪张方子,再看下面答案!(注:答案非唯一,仅供参考)
泪多主于阴气内盛,阴盛则阳弱,阳虚不能行水化湿,则水湿邪气泛溢为肿。
党参9克,白术15克,干姜3克,炙甘草6克,茯苓24克,黄芪18克,砂仁3克,桔梗3克,肉桂3克,陈皮6克。
服药二剂后,证情明显减轻,转用真武汤温肾利水,三剂,加服肾气丸20 丸,服药尽而后肿消泪止。(刘渡舟医案)
按语
理中汤以理中焦,是治理中焦太阴脾家虚寒的主方。太阴虚寒证,或因寒湿邪气直中太阴,或因过食生冷内伤脾阳而成,脾阳虚弱,中虚不能运化,则寒湿凝滞。
所以太阴虚寒以脾阳弱而寒湿盛为二大特点。理中汤能温补太阴脾阳,也能散中焦寒湿。如果中焦虚寒未能得到及时的温补,发展下去就能导致下焦肾阳不足。
《伤寒论》说:“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仲景早已示人脾肾阳气互相影响的关系。
本案先投理中汤加肉桂,治脾而顾及肾;后用真武汤温肾以暖脾,即取意于此。
临床运用理中汤,随证加减的方法比较多,比如兼见胃寒气逆,恶心呕吐者,加丁香,吴茱萸,名为丁萸理中汤。
兼见胃寒吐蛔者,加乌梅、川椒,名为椒梅理中汤。
兼见寒湿下注而腰痛肢重者,加苍术、附子,名为苍附理中汤。
兼湿邪蕴郁,小便不利者,加茯苓、泽泻,名为苓泽理中汤。
兼大肠湿热,虽下利但粘滞不爽者,加黄连,名为黄连理中汤等等,灵活化裁,每可取效。
《伤寒论》中还有改理中汤为理中丸一法。功用虽同,但服法很有讲究。服用理中丸治疗太阴虚寒下利证,一定要遵循“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热,益至三四丸”的服药方法。
今人喜食冰制之物,即使冬日寒凉,也多有食冰糕,冰淇淋之类者,以致寒冷伤中者不少。每每服用理中丸,一日不过三丸,设若无效,则谓理中丸无功,而不知其服药不得法之故。所以,服药方法不可不深究。